台北市中山商圈景象。(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2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教育部近日宣布禁止國內大學跟中國3所隸屬統戰部的學校交流。人權衛士林生亮表示,早就應該這樣做,但對於在中國的台籍幹部來說,勢必造成不小困擾,政府必須提供協助;文史學者徐全則強調,唯有讓教育回歸非政治化狀態,才能消除兩岸民眾間的誤解與對立。
中國隸屬統戰部的學校 教育部:禁止國內大學與之交流
根據央廣報導,教育部長鄭英耀20日在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宣布,教育部禁止台灣的大學跟隸屬中國統戰部的廣州暨南大學、福建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等3校合作或交流,即日開始也不採認這三校學歷,但不溯及畢業校友及目前的在學生,未來還是會採認他們的學歷。
教育部表示,目前約有600名台灣學生在華僑大學就讀,暨南大學則約有1,500人,如果有學生想返台就讀,教育部將協助轉學。
總統賴清德也在會上呼籲,希望各大專校院與中國進行交流時,能存有風險意識,共同保護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與科研成果,共同守護民主及維護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安全。
鄭英耀下午在記者會上重申,此項禁令生效日期就是2月20日,如果有台灣人在20日之後前往就讀這3所學校,學歷將一律不被台灣採認。他進一步說明,過去台灣從未採認華僑大學及北京華文學院的學歷,因此只有2019年改為隸屬中國統戰部的廣州暨南大學的學歷採認會有問題。
由於中國政府於2019年之後,就不再公布台灣學生在中國就讀的人數。對此,鄭英耀坦言,中國當局既然不公布,台灣當然難以掌握每一年到底有多少高中生前往中國就學。
位於南投縣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過去曾與地處廣州的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有過交流。對此,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校方會依照教育部規定辦理,全面檢視這幾間學校的合作備忘錄內容,並把這些學校從海外交流的推薦學校目錄撤下,相關處理後續將回報教育部。
台灣大學校長陳文章則表示,台灣的大學跟中國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應該抱持著對等和開放的態度;但若有國安或是政治上的考量,大學應該要考慮到國家的立場。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20日下午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國統戰部之所以辦學,自然有其政治目的,因此希望台灣學生如果真的要赴中國求學,還是選擇就讀教育體系下,以人才培育為目的的學校。
梁文傑指出,近期確實發現有台灣的居間代辦公司,採取較低的入學標準,在台灣為上述三所學校進行強力的招生,目前入學人數也出現異常的增加,這現象讓人有所疑慮。
針對是否擔心中國當局進行反制,梁文傑回應,目前台灣承認學歷的中國學校有150多所,此次的三所學校中,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是本就沒有承認,新增的僅有暨南大學,影響不大;未來也不會無限上綱的擴大禁止範圍,僅針對有問題狀況進行處置。
禁止跟隸屬中共統戰部的學校交流 學者:這項決策是「宜早不宜遲」
旅居荷蘭的「中國人權問責資料庫」創辦人林生亮表示,當年中共在經濟壯大後,投入全部資源在教育、文化等層面,針對台灣等民主國家進行滲透,因此在面對極權中共,這項決策是「宜早不宜遲」,政府早就應該這樣做,且該政策從長遠來看,對台灣政治安全與經濟文化安全都非常好。
林生亮表示,學者李酉潭建議台灣應該設立「知共中心」,此次禁止跟中國統戰部學校交流的措施,相當於是邁出了這一步。
他強調,共產黨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像它們已經給台灣人發身份證,透過這些事情可想而知,在世界民主國家,教育本身獨立的,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教育、文化都是共產黨統治的、壟斷的。
林生亮表示,廣州暨南大學是較好的學校,又位於廣東,相對較為開明,但習近平上台後就已變調,如今每所學校都有黨支部,各校校長與常務副校長都是黨委,遇上重大問題就由幾位黨委討論後定案,因此能夠駕輕就熟的完成黨或統戰部交代的任務。
提及目前共有2,100名台灣學生就讀華僑大學與暨南大學,林生亮對於人數之多感到驚訝,但他認為,實際就學人數會超過這數字,因為一些人不是以留學模式前往就讀。
林生亮也提醒政府能「將心比心」,因為推出這項決策,一定會有學子遭受衝擊,說不定有人剛辦好就學手續,卻要面臨學歷不被採認的窘境,而這些學生可能是父母經商等原因,才選擇就讀這些學校;另一方面,即使在學生與畢業生的學歷仍被採認,但相信文憑的含金量已打折扣,因此,政府有責任與義務進行疏導與協助。
專長中國近代史的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徐全則表示,中國這三所隸屬統戰部的學校,過去隸屬國務院僑辦,屬於華僑類大學,主要招生對象是台港澳及海外的華僑華人,相當於台灣的僑委會辦大學,但現在已是統戰部管轄,反映中國政局出現很大變化,在過去10年,中國黨政機構的設置開始強調黨位於第一位,以黨領政。
徐全觀察到,歐美國家與台灣對中國大學的防範重點不同,美國是將重點擺在理工科、軍工類的學校,台灣則比較介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統戰活動,因此針對隸屬統戰部的學校與機構,會特別小心且高度敏感。
不過,徐全認為,兩岸之間應該要有合法與有序的交流,還是要繼續正常往來;唯有交流才能消除兩岸民眾之間的誤解與對立,應該讓教育與觀光回歸非政治化狀態,對兩岸有促進作用。
徐全指出,兩岸交流的本質,不應該僅僅是官方的行禮如儀,見個面、握個手、碰個杯、吃頓飯,這樣是沒有意義的;尤其在國民黨時代,對兩岸交流的定義變成了兩岸菁英或政商或權貴的交流。
徐全強調,兩岸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應該是兩岸人民的交流,因為人民是非常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應該是透過觀光、經貿、學術等方面的交流。至於學術交流並非是選出一群非常菁英的人訪台。他認為,真正的學術交流是能夠全方位的跟對方不同階層、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明白大家的差異在哪裡,想法為何會不同,如此才能夠更加理解對方。
徐全強調,交流的最高境界是能夠尊重彼此差異,「和而不同」,而不是想著要使用一種交流方式來讓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當逐漸出現換位思考的情況,兩岸之間的敵對與仇視情緒才會大幅度降低,這樣的交流才有意義。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