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行動上的巨人 孔子說的「天」與「命」(組圖)

作者:阿東哥編輯 發表:2025-02-21 09: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你對「命」的看法,會影響你的人生態度、處事原則和做人底線。
你對「」的看法,會影響你的人生態度、處事原則和做人底線。
(圖片來源:Adobe stock圖)

現代人有很多的心靈困境,孤獨、疏離、冷漠、憂鬱、焦躁,不知活著為何,想要擺脫困境,卻又不得其法。其實能解開心靈枷鎖的那把金鑰匙,就握在中國古代文化聖賢的手裡。

」字很早就有了

「命」字很早就有了,最早出現在殷周時期的古銅器上。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命」是「令」字的重文,也就是它們的讀音與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形體不同而已,可以互相通用。據學者傅斯年考證,約於西周中葉,書者才在令的旁邊加上一個口字,成為現在的命字。

先秦時期有一批偉大的哲學思想家,講述了自己對命的看法,不管日後形成了多少有關命論的思想,其原型都是出自於他們的言論。命論對每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你對它的看法,會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處事的原則以及做人的底線。

以下帶大家瞭解一位「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勇者」——孔子,看其心中的「命」是甚麼命?「天」是甚麼天?

不該這樣啊!但就是這樣

孔子所言的「命」是怎樣的「命」?可以從《論語》一書中探究。比如〈雍也〉記載,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得了惡疾,孔子去探望他,因為伯牛不想見人,孔子只好從窗戶外向內探視。孔子抓著他的手,捨不得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不該這樣啊!這是命啊!這樣的好人,卻得到這種病!這樣的好人,卻得到這種病!

伯牛的死讓孔子很悲傷,據〈先進〉記載,顏淵的死也讓孔子極為悲慟。孔子覺得,自己與顏淵之間是最能夠產生共鳴的,所以當顏淵死了,孔子大聲嘆道:「噫!天喪予!天喪予!」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兩位好學生的死,讓孔子悲痛地呼喊上天,他們不該有此不幸,卻又不得不承受這樣的結果,只能為此嘆息而稱之為「命」。許多現實中不能掌控或不解之事,孔子認為都是天所決定的,上天是運命背後的主宰者。

怕甚麼,他能拿我怎麼樣

孔子自己的生命也曾遭受過兩次威脅,一次是受困於匡人;當時孔子周遊列國,路過匡地,被匡人誤認為是惡霸陽虎,而被困五天五夜不得脫身。情勢危急,他卻一點都不害怕,繼續他的講學與彈琴。

孔子為甚麼這麼勇敢?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王過世了,文化道統難道不在我身上嗎?如果上天要滅了文化道統,後來的我就不可能學習到;如果上天要文化道統繼續流傳下去,我既然繼承了它,就不會死去,因為匡人沒辦法違背天命。

另一次是桓魋欲加害他;當時孔子周遊天下來到了宋國,在大樹下與弟子們演習禮儀。宋國掌權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弟子們都很驚慌失措,勸孔子快走些,孔子卻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老天既然要我周遊列國,傳道布德,桓魋再怎麼兇惡,又能拿我怎麼樣!

由此可見孔子「樂天知命故不憂」,順應上天,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雖處於險惡之境地,卻沒有絲毫的畏懼。孔子無所畏懼的心,不是源於血氣之勇,而是基於對命的看法,他深知上天賦予他傳道之職命,天命與己命結合為一,順天者存,所以面對死亡可以泰然自若。

「下學而上達」,使學問道德臻於完善,最終通曉仁義,上達天道。
「下學而上達」,使學問道德臻於完善,最終通曉仁義,上達天道。
(圖片來源:Adobe stock圖)

只能意會,很難言傳

孔子周遊期間,看盡列國相爭,禮崩樂壞。他說過:「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察其如命何﹖」他體認到不只是人的生死禍福為上天主宰,大道的行與不行,世道的亂與不亂,也都是看上天的意向,人只能被動地承擔順受。

有甚麼是人可以為自己作主的呢?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實踐家,在其一生的實踐歷程中,人可以為自己活成甚麼樣子,給出了一些個答案。

比如說「樂天」。孔子曾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籃簡單的飯菜,一瓢飲水,住在簡陋的小巷裡,顏回一樣能自得其樂,安之若素。不管運命是順是逆,人可以決定用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

比如說「不怨天」。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坦然接受自己的遭遇,不埋怨天,不責怪人。在做人處事的矛盾與衝突中,不斷的學習、自省、改過,「下學而上達」,使學問道德臻於完善,心性從下向上升華,最終通曉仁義,上達天道

比如說「知命」、「畏命」。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知天命在孔子心目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人如果能知道上天安排你這輩子要做的事是甚麼,知道自己當然之道義與職責,盡其在我,不怕困難與失敗,就是知天命。孔子的天命無他,就是傳道布德於天下是也,在實踐的道路上,領悟存在的意義,在積極地回應天命中,達到天人相與之境界。

孔子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如果人甚麼都不怕,是很危險的。君子敬畏天命,是因為害怕違反上天的旨意。小人不知天命,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不知道「命由天作」,就無法面對生命的一切得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也就天不怕地不怕,做人做事無底線。

子貢曾經說過,孔子的言談思想能夠時時聽聞,但是有關「天」與「命」的這部分呢,就很少有機會可以聽到了。為甚麼孔子罕言天道與性命呢?應是因為這些道理是個人自證的結果,只有在實踐中與天互知、互動才能有所了悟,而其中的道理很難用言語對他人說清楚。

最後,孔子還是有將其一生以仁義通天道與人道的心路歷程總結出來,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的人生典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