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川普抵達威斯康星州拉辛參加競選活動併發表講話時,年輕支持者歡呼雀躍。(圖片來源:JIM WATSO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大西洋月刊》報導,幾十年來,美國的年輕選民一直以其進步性著稱。2008年,年輕人的支持讓巴拉克.歐巴馬進入了白宮。2016年,18至29歲的選民以18個百分點的優勢支持希拉里.克林頓,到了2020年,這個優勢擴大到了24個百分點支持喬.拜登。然而,2024年,唐納德.川普(特朗普)在30歲以下選民中以51比47的比例落後,縮小了差距。最近的一項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民意調查顯示,這個年齡段的美國人不僅在兩黨之間平分秋色,甚至比65歲以上的嬰兒潮一代更支持川普。
雖然對青少年和二十多歲年輕人的民意調查具有挑戰性,有些數據表明雖然川普在年輕人中的優勢可能正在減弱,但年輕人向右傾斜的趨勢不僅僅侷限於美國。
「極右翼政黨在歐洲各地崛起,年輕選民也開始支持。」記者Hanne Cokelaere去年在Politico上寫道。在法國、德國、芬蘭等地,年輕選民正轉而支持反建制的極右翼政黨,其支持率與年長選民相當,甚至更高。在德國,2024年針對2000人的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人對未來持相對悲觀的態度,這使得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在30歲以下的人群中成為最受歡迎的政黨。這種現像在德語中被稱為「Rechtsruck」,即右傾。
是什麼推動了全球的右傾?這很難明確界定。或許是在經歷了幾年的通貨膨脹後,全球公民在投票中表達了抗議情緒。去年是發達國家政治現任者自二戰以來遭遇的最大敗選。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實際經濟增長疲軟和創記錄的移民人數相結合,為極右翼新貴提供了批評進步政府的機會,指責他們未能首先照顧本國公民。
疫情可能是全球右轉的另一個潛在驅動因素。疫情之初似乎不會偏向任何政治方向,預期它可能將人們團結在共同犧牲的願景下。但事實證明,疫情更可能削弱而不是增強對科學權威的信任。倫敦經濟學院的系統風險中心的一項跨國分析發現,經歷過疫情的18至25歲年輕人對科學和政治領導的信任度較低。這種信任的喪失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因為政治意識形態往往在二十多歲時就已成型。
這與對美國年輕人的調查結果相吻合。《哈佛政治評論》指出,2024年首次投票的年輕人對美國領導層的厭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對30歲以下美國人的分析顯示,他們對大多數公共機構的信心處於歷史最低點。在過去十年中,美國年輕人對總統的信任度下降了60%,對最高法院、華爾街和國會的信任度下降了超過30%。
疫情還通過減少年輕人在現實世界的社交活動加速了這一轉變,導致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更多時間。挪威研究員Ruben B.Mathisen指出,社交媒體創造了性別分離的網路空間。隨著傳統的男女混合社交場所被取代,年輕男性的政治觀點變得更為男性化,更確切地說是反女權主義。他觀察到,挪威的年輕男性越來越傾向於右翼政治,這一趨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新一波政治上強大的反女權主義所驅動」。雖然他的研究主要關注北歐青年,但這一現像在多個國家都得到了證實,表明年輕人之間的意識形態差距正在加速擴大。
這些變化可能不會持久,但許多人在十幾歲和二十幾歲時就形成了政治偏好,類似於音樂偏好或消費習慣。歷史上,「大蕭條嬰兒」在經歷了30年代的經濟危機後,成年後更傾向於儲蓄。或許,新冠疫情下的18至25歲的年輕人會形成一套新的社會政治假設,發展出一種尚未命名的新意識形態。正如《大西洋月刊》的安妮.阿普爾鮑姆所寫,許多新興的歐洲民粹主義政黨現在融合了疫苗懷疑論、「民間魔法」神秘主義和強烈的反移民情緒。「精神領袖正在變得政治化,政治參與者已經轉向神秘學,」她寫道。新的意識形態難以描述,更難命名。但未來幾年,我們可能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中,可能出現一個子群體:C世代,他們因新冠疫情而變得保守。對於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這一代年輕人來說,社交媒體成為了一個熔爐,各種趨勢在這裡融合:對政治和科學權威的信任下降,對女權主義和社會正義的反感,以及對右翼政治的偏好。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