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在街頭小販那裡購買中國農曆新年和春節的裝飾品。(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2日訊】作為大家所謂的「縣城」貴婦,2024年一年,我們花費的大頭依然是養娃,一對1歲雙胞胎花費超過20萬元,但主要是靠「啃老」。我和我老公的那點工資,除了日常花費,人情投入、回饋家人,全花光了。為了全家一起去海南過年,我老公甚至預支了3萬元信用卡。
回顧這一整年,純粹花在自己身上的錢,確實是降級了。在林林總總的花費之外,兩筆讓我覺得最值得的支出都是小錢:550塊的照片印表機,給孩子留下了很多記憶;158元一年的讀書會會員費,讓我的靈魂有了短暫的棲息。
過年花費,去海南是大頭
總花費:2萬餘元
內陸人對海是有執念的。天氣一冷,我們這兒條件差不多一點的家庭都會去海南越冬。尤其是過年,忘記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留下來的傳統,總之過年親友一相聚,缺席的那戶若是去海南了,必然是令人羨慕的。被羨慕等級在三亞依次從南向北遞減。如此算來,我們家是在鄙視鏈的底端——在東岸剛爬上及格線的海南文昌小縣城,有一處過冬的房產。
每年年節最大的開銷,就是去海南的往來路費及在瓊花費。往年我們是開車去,有了孩子後不適合2000多公里的長途奔波,只好選擇更貴的飛機。去年他們是12月26日出發的,老公帶著婆婆、兩個孩子、阿姨和小姨一起去,單程路費總共花了5300元。據老公描述,那趟航班上全是老人孩子,抱在懷裡的嬰兒竟然多達七八個,整個旅程孩子的哭聲此起彼伏。由此可見內陸老百姓對於去海南過冬的熱情。
當然,這趟遠行也不是純享受,颱風吹塌了海南家的窗戶要整修、要添置新傢俱、給孩子辦身份證、還要看中醫、換門鎖、安監控、諮詢當地幼兒園……老公年終獎還沒到手,信用卡已經預支了3萬多元。這還是他們哪裡都沒去的前提下。他說等我值班結束了,過來一起租個商務車環島轉轉,到時候初八遊客散盡,海南物價稍微低點,我們也勉強能接受。
春節期間海南物價暴漲我深有體會,此前我們大年初一去三亞亞龍灣,一碗平日早餐店8元的小餛飩賣到了45元;一雙再普通不過的塑膠拖鞋,沙灘旁賣68元;淺口的紙碗水果切,幾塊西瓜就敢賣50元;就連海南最常見的椰子,平日5元一個,春節都哄抬到10元;至於吃飯,海鮮宰客新聞看多了我們連門都不敢進,只敢去連鎖店,也從不敢住酒店,主打一個租車當天來回。
出行大頭外,其他過年的開銷就不多了。老公和公公單位福利還算不錯,我們家很少置辦年貨。我有幸去幫老公領過一次福利,那場面非常壯觀:好幾萬人的大企業,拉東西的卡車大排長龍看不見尾,人潮湧動,場面浩蕩,乾果水果牛奶調料滷肉丸子米面油土特產之豐富,只能用震驚來形容。我也是和他結婚以後,才知道原來數學應用題裡某某單位定向扶貧購買某某鎮愛心助農產品是真的。
結婚之後,由於每年都在外地,我還沒有踐行過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傳統。可走親訪友的禮品我一樣不落,早早就快遞回去讓我媽帶去心意。去年我買了10盒廣州酒家的蛋卷,今年給我媽轉了1000塊錢,讓她看著安排。前兩天還趁著商務局家電補貼,我給父母各買了一臺蘋果13做新年禮物,算下來一臺只要3000塊錢,對他們來說完全夠用,也至少能用五六年了。
至於衣服鞋帽燙頭美甲種睫毛這些小仙女過年N件套,我一樣也沒安排。我們旅遊服務行業過年不放假,工作一忙啥也顧不上。衣服也好久沒更新了,感覺前幾年買的上千元的羽絨服、羊絨大衣、皮毛一體大衣都好好的,不需要再多了。除了孩子的衣服成套往回買,消費確是降級了。一群人出去轉轉是我們家最近幾年的主旋律。我預定了2月6日的機票,準備了一萬塊的旅行經費,不知道夠全家人花幾天。
人情世故是小城市剛需
總花費:四五千元
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我鈍感力十足。對人情世故等方面不是很精通,這讓我去年遭遇了坎坷,也對我後來的消費行為產生了很多影響。
去年7月我畢業回國後,本準備回原單位上班。一大早我前往地庫取車,老公從電梯裡追出來給我遞了一個黑色塑料袋。我看都沒看知道又是這套,內心充滿不屑,問他非得這麼做嗎?他表情嚴肅一板一眼地說:你沒想通一個道理,在小地方上班,人情很重要。花出去的這點錢給你帶來的回報,遠比你吭哧吭哧累死累活幹出那點成績來得更快。
我回覆不是錢的問題,是性格的問題。這麼多年我憑本事上班,憑能力掙錢,做不了鑽營、溜須拍馬的活兒。他還是堅持把東西塞進了副駕駛,警告我送不了別回家。到了單位看到熟悉的一切,我感慨時光飛逝。人事大姐讓我等會兒,說領導去開會了。
書包裡的兩條中華煙似有千斤重,壓得我坐立難安。左等右等一上午快過去了,還是不見領導。此間老公微信消息頻頻,一直問我送了沒送了沒,我說都沒見到領導怎麼送。眼看著時間快到午休了,還是沒見到領導。人事大姐說不行就先回吧,到時候「再看看領導時間」。
這之前,領導已經「看了一個月的時間了」。我聽明白了意思,致謝告別,萬分沮喪。讀書花了大筆錢,房貸每個月雷打不動,個人社保還繳著,我雄心勃勃回國一上班就啟動化債計畫,而今卻因為我不會送禮不懂事兒被拒絕了。老公也怒我不爭數落了一頓「沒寫在紙面上的話你也信,你傻等著人家給你回覆,其實人家是在等你上門呢」。
這句話點燃了我的情緒,從來沒想過自己的29歲會這樣度過,需要我卑微到送禮來求這份月薪3500塊的工作,還是信誓旦旦答應我停薪留職回來沒問題的工作。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也反應過來老公的話不無道理。縣城職場江湖,人情世故才是關鍵,這些從小根本沒有人教過我。此前大城市的工作環境也不適用這些迂腐俗套的手段。我突然領悟到自己竟然是橫衝直撞憑藉直覺瞎過了這麼多年。
吃了癟,我痛定思痛,既然我要留在這裡,還是得融入到老家的生存法則當中。後半年回落到生活中,我情商開了挂一樣突飛猛進,到處實踐:新工作去面試,給面試官每個人都帶了小紀念品;成功入職,我請人事姐姐專門吃了頓海底撈感謝她的知遇之恩;上班出差,我給頂頭上司帶了機場伴手禮;對待下屬,我隔三差五請她們下館子;聽說經常打交道的同事媳婦生孩子了,我轉了200元表示心意——要知道在之前單位,我連結婚都沒好意思發請帖。
工作之外,我也意識到「小感恩」的重要性。小區門口保安是個倔種,不管你住了多久,車識別不出來,門口就算堵成牆都不讓你進,大冬天我送了他一副手套把他攻略;有個朋友海外出事,我拜託本地公安系統的朋友幫忙查了資料,也藉著新婚的由頭送了他老婆一個高級吹風機;產檢時幫我約上專家號的瑜伽班姐姐,我也後知後覺回報了人家一套SK2。
你來我往,交情漸深,是我慢慢品出來的小城生活門道。2024年的一部分開銷我都是花在這些上面了,預計四五千元。畢竟地方太小了,像樣的人就那麼幾個,一個人名聲臭了很快就會傳遍縣城,沒有人敢用你、沒有人敢和你來往。
回報家人很捨得
總花費:7萬餘元
當然,對外人只是小部分,更多的是給家裡人買東買西。
去年婆婆60歲生日,老公當時遠在國外,公公在外地工作回不來,由我操辦了她的小型生日宴會。訂蛋糕、訂包間、訂鮮花,還買了個金手鐲做大禮。兩個孩子一直都是她在操心在出錢出力,沒有她我沒辦法出來讀書工作,這些錢就當是買我心安了。
不出意外,收到手鐲後她欣喜若狂到處炫耀,還紅著眼說這是終生難忘的生日。若停留在此刻還感動常在回憶美滿,她後面說的話把我噎住了:這怎麼著也得一萬多塊吧,買這麼貴的東西。我笑容瞬間凝固了,內心滴血振臂咆哮:您不看新聞首飾金價都飆到800多塊一克了嗎,儘管我買的是水貝便宜點的吧,你的手鐲也是40克呢,不是4克!2萬6!頂我小半年工資,我可是刷著信用卡忍痛下單的!
我遠程和老公發牢騷,他趕緊安撫我,等你媽60大壽時給她買個更重的。
娘家離我200多公里,平時網上聊天不覺得,一回家就發現家裡啥都缺,父母啥都捨不得買。去年我陸續給他們添置了按摩椅、水暖電熱毯、電動車、微波爐,以及每年的固定開支兩人百萬醫療保險,每人生日的1000元轉賬……回去一趟小則幾百多則上千元,真應了網上那句話「結了婚的女人再回娘家都是用錢開道的」。
親朋好友一年的往來也不少,我們村是集體搬遷小產權樓,一大群親戚都住一塊兒,有時候我回去也給奶奶、姑媽、表姐、晚輩帶點東西。去年夏天帶孩子回老家,大表姐幫忙看孩子,我送了一套SK2;姑媽說我家的按摩椅不錯,我也悄悄給安排了一個;二表姐喬遷之喜,我又送了個高檔吹風機;老公手機iPhoneX用六年了,我的退稅錢下來趕緊給換了個蘋果15;表弟堂妹結婚,每次都是1000塊。
零零總總算下來,在這方面的開銷就超過了7萬,正好頂我一年的工資。剩下來的房貸、車險、個人社保都是我四處寫稿子掙來的,毫無儲蓄,一年白干。我自我說服,父母養大我不容易,婆婆看孩子也辛苦,姑媽小時候獨寵我,姐姐們從小偏愛我……我終於有能力了應該想辦法報答她們才對,家人過得好了我掙錢才有意義。好在我丈夫性格豁達,不太計較這些。
父母幫襯帶娃,縣二代標配
總花費:20萬元
除了人情世故和回饋親友,養孩子是我們家內部最大的開銷,雙胞胎1歲,八腳吞金獸已經至少花了家裡20萬塊了。
婆婆身體不好,抱不動孩子,從月子中心出來我們就帶回來了月嫂,一個月8000塊。不過那句話怎麼說:一個人能帶了一個孩子,兩個人是絕對帶不了兩個孩子的,因此請了婆婆的妹妹過來幫忙,每個月也多少給點意思一下。我生完孩子沒有奶水,兩個娃娃每個月奶粉錢也得兩三千塊,加上孩子過了週歲後的輔食、衣服、玩具、各種尺寸的車車,一大家子飯菜水電,亂七八糟下來每個月將近兩萬元。
這些錢全都是公公在出,指望我和老公那點可憐的工資是絕對養不起或者養不了這麼輕鬆的。生完孩子後爺爺奶奶確實是最高興的,手機屏幕、微信頭像、抖音頭像全換成了倆娃。可能是我老公36歲才有了下一代,對他們家來說意義非凡。孩子一出生老公和我調侃,啥時候才能享上我兒子的福,我說你都快40歲了還在啃老,更別指望你孩子了。這也是我們周圍有娃家庭的常態,老人出錢又出力,真的付出了太多。
公公外地工作,半個月回來一次,開車往返路費六七百元。我生完孩子後他選擇坐班車來回,就想把錢省下來給孩子用。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咱們少吃一次飯店,能多給娃娃們買件衣服」。撐了一段時間後也確實負擔不起月嫂了,就換成了育兒嫂,月薪降低到5000元。
帶孩子是個辛苦活兒,一天五頓奶,半夜起兩次,大人一吃飯孩子就拉屎,早晚還要出去遛兩趟,一個生病另一個馬上也生病,一照料就是一整夜,做輔食、早教……這些活兒真讓我做我也是個「低能兒」,所以知道小姨這麼盡心盡力只收2500塊時我很不好意思,每次回家過來她還要給孩子買玩具、帶衣服更讓我羞愧。正值她的手機老閃退,我趕緊給人家換了個蘋果14,也算間接為孩子做點貢獻。
老公經常說,我顧住自己的房貸就好了,其他的事兒不用操心,生活有他和他爸來托底。我給孩子的花銷僅限於買點小玩具,比如下班帶兩個氣球、買小桶零食之類。去年我覺得最值得的消費體驗是花了550元買了小米照片印表機,白天出門給孩子拍的照回去就能洗出來,非常方便,已經列印整整一本了,特別有紀念意義。而且耗材也很便宜,拼多多有5毛錢一張的,我們家已經把拍立得徹底閑置了。
現在別人一聽我倆兒子就意味深長地笑,拍拍肩膀示意我們兩口子好好奮鬥吧,將來兩套房子兩輛車兩個彩禮兩百萬……關於未來的壓力有時確實會讓我心煩意亂,好在我定性還可以,選擇先過好眼下的生活,畢竟我的負債窟窿到處都是,下個月能不能挺過來還是問題,根本顧不上想那麼多。
小地方,常出得去才是真滋潤
總花費:2萬元(外出看病+旅遊)
小地方過得好標準並不是你在這裡過得多滋潤,而是能不能隨時出去。我身邊有些餐飲店的老闆、開美容院的老闆、本地小網紅,雖然都住在小縣城,但隔三差五出去學習考察旅遊參觀,朋友圈裡的定位今天北京明天廣州眼花繚亂,行程忙到像是趕通告,還得專門發圈寫今日回X,可約。
我們舞蹈班上有個姐姐女兒在美國讀書,一夏天兩口子去送孩子上大學順便自駕轉了大半個美國,一點看不出來是小地方人。也有人會專門為了吃哪裡的特色,一群人開車來回好幾個小時。這些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的縣城「貴婦」。而我們家的生活簡單很多,一年能出門幾次,每次都不是單純的旅行,要麼是看病要麼是辦什麼事兒。
比如去年年初回國在北京轉機,我順便去協和醫院複查了一下臉。去年生小孩導致激素殘留,滿臉起痘,小城市花了好幾千一點效果也沒有,產後焦慮加上爛臉肥胖,我幾近抑鬱。老公大手一揮決定開車帶我去北京看病。我們外地人搶不到50塊的專家號,只能轉戰醫保不覆蓋的國際醫療部,光掛號費就花了900塊,本來我心疼錢打退堂鼓,老公說「貴」一次性能看好就是「便宜」,要是再看不好還得扔幾千。
沒想到我們揣上了全部的信用卡,鐵了心就算是花十萬元也要看好時,專家開藥花了不到200元就好了!這也給我們家帶來了巨大啟發——小城市醫療資源有限,看病還是得去大城市。家裡人有個頭疼腦熱我都是先網上掛號,優選北京上海名醫。孩子蕁麻疹,我們開車去省會;婆婆腸胃不好,我們坐飛機去海南找幹部療養所的專家;老公不知從哪裡聽說了什麼抗癌針、羊胎素,嚷嚷著要辦簽證帶他媽去日本打。
而我去年幾乎沒怎麼出門,夏天帶姥姥姥爺奶奶三個老人去了趟北京一日游;秋天回廣東同學聚會校園兩日游。真正純旅行的出門只有一次,就是6月初去了趟烏茲別克。結婚前我也是混窮游圈的資深背包客,曾邊打工邊旅行走完大半個中國,也曾半年時間花了3萬塊錢走了18個國家,算中等窮游水平。我認識一個男孩子每天只花5美元,愣是從北美走到了南極。我們窮游只有一個標準,先看目的地,去哪裡便宜就先買票,再看當地有什麼好玩兒的。
半年前我在中亞,利用區位便利帶兩個朋友自助游了一趟烏茲別克。三個人11天一共花了6000元,驚呆了兩位小夥伴。在烏茲別克,我久違地找回了年輕時背包環遊的感覺,住青年旅社、坐公共交通、吃街頭小吃,晚上還得端著電腦查下一站去哪裡。
旅行是平淡生活裡的冒險,我很享受每天起來不一樣的感覺。烏茲別克幾乎處處都是絲綢之路上留下的燦爛文明,非常適合我這種人文歷史旅行者。只是時代變化,以前攻略難找,窮游網翻爛了找不到信息,還得靠青旅問人才能自助成行,現在點開社交平臺一搜啥都有。
有限但必要的精神消費
總花費:三四千元
說了那麼多,最後寫點「真正」為自己花的錢吧。其實我是一個物慾很低的人,不亂花錢的意志力很強。在國外時,我剛好生了孩子不久想恢復身材,住在宿舍,自己做減脂餐,不交朋友到處玩兒,僅能維持生命體征即可,一個月最多1000塊;上班後公司又發了兩套西裝,每天工服出入我就再沒添置過新衣服。我騎電動車上下班,吃公司食堂,生活必要開銷非常少。
美容保養方面我從不在意,只買100多元的水乳,也不愛打扮。老公看不下去給我報過7000塊錢的舞蹈班,還剩半年,機構搬家之後我再沒去過;買過樓下2000塊錢的護膚卡,能做53次,這價格可想而知也用不上什麼好東西,效果不明顯,我就當是去那裡定點睡一覺。
小城市娛樂活動也不像大城市那麼豐富,週末想出門都不知道該去哪裡。周圍的景點都轉了十遍八遍,早沒了興趣。「吃」就成了我們的首要目的。老公不在,每個禮拜天我都帶著婆婆小姨保姆阿姨和孩子們下館子,抖音上買券,100多塊的四人餐到處探店,一個月能花七八百塊在上面,算是唯一的物質追求。
相比之下,我更注重精神滋養。
每個禮拜天,我都很有儀式感地在網盤上找豆瓣TOP250電影看一部;每個月我會花200多塊錢買書,專買孔夫子二手書上10塊錢以內的八五品好書。閱讀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出不去之後最重要的思想窗口。每天孩子們睡了之後我會看50-100頁的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了成長。老公不在我反而覺得很鬆弛,我可以有大把的時間享受自我,走向自我。有時吵架一凶我甚至萌生離了一個人過,也不是不行的念頭。
我還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本地讀書會,一個禮拜一次活動,一年會員費158元,我果斷報名。在小城市,精神共鳴是很難有的,這筆錢也是去年第二值的開銷,讀書會裡認識了很多朋友,有律師,有醫生,有心理諮詢師,大家職業各異,算是小地方的「精英」。我們一起討論女性主義、玩即興喜劇、看賈樟柯的電影,讓我的靈魂有了短暫的棲息。
回顧自己的一年,去年初時我對年齡是有點恐慌的。都說三十而立,我在二字頭的最後一年還過得兵荒馬亂、毫無定性、負債纍纍。年中回來後工作問題又讓我挫敗感十足,被前東家拒絕當天我失落地發了條私密動態:我的以後會變好嗎?五年後回看這一切還是大事嗎?現在我走到30歲時,心境換了天地,可以很坦然地回答當時迷茫無助的自己:一切向前看,根本不是事兒!
来源:博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