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和倪元璐、王鐸合稱「明末三大書家」。圖為黃道周行楷書七言詩。
黃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或作幼平、幼元。又字螭若、螭平、細遵,號石齋,人稱石齋先生。福建省漳浦縣銅山(今福建東山縣銅陵)人。明末著名書法家、畫家、思想家、愛國名臣。和倪元璐、王鐸合稱「明末三大書家」;也與倪元璐、王鐸、傅山、張瑞圖合稱「晚明五大家」。
直言進諫 觸怒崇禎皇帝被連貶六級
黃道周出生世家,但少時家貧,故不能從學於師,由父母啟蒙教育。他興趣廣泛,涉獵各種學問,對道教的煉丹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為此多方尋訪丹士異人。父親死後,黃道周收斂遊山玩水的生活習氣,用心於學問。天啟二年(1622年),38歲登進士,同年登科者還有倪元璐和王鐸,三人情誼深厚,時人稱「明末書壇三株樹」。
崇禎二年(1629年),錢龍錫因袁崇煥斬毛文龍之牽連,被御史高捷彈劾。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御史史褷又上疏,言錢龍錫:「主張崇煥斬帥致兵,倡為款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其罪莫逭。……」錢龍錫下獄,群臣莫敢為其訟冤。
時黃道周任右中允,雖和錢龍錫並無私交,卻激於義憤,直言上疏崇禎皇帝:「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他認為錢龍錫罪不致死,引崇禎帝不悅,以忤旨之罪將他降級外調。但後來崇禎帝又礙於輿論,釋放錢龍錫,改為戍浙江定海。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內閣大學士兼掌兵部的楊嗣昌等人家有喪事,崇禎帝「奪情」(古代官員父母有喪,喪期未滿而強使出仕)起用。黃道周不以為然,指責他們不忠不孝。崇禎皇帝當時非常需要楊嗣昌協助抗清,其後以「平臺召對」讓楊嗣昌和黃道周公開辯論。黃道周「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崇禎龍顏大怒,斥責:「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將黃道周連貶六級,謫為江西布政司知事。
崇禎十四年(1641年),楊嗣昌病故。崇禎憶起黃道周「清操力學,尚策勵」,赦罪復官。此時,政局紛亂,黃道周告病辭官,於鄴山講堂開壇講學,專心著書。
明亡後抗清北伐 被俘殉國 節義千秋
明朝亡後,福王朱由崧稱帝,是為弘光帝,史稱南明或後明,黃道周任禮部尚書。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大肆屠殺,弘光帝被俘,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擁立下稱帝,是為隆武帝。黃道周受封為武英殿大學士,兼任吏、兵二部尚書,但兵權掌握在鄭芝龍手中。
當時清廷頒布禁髮令,江南人民向南明朝廷求救,鄭芝龍養兵自重,拒不發兵。黃道周只得返鄉設法籌措兵糧,僅募眾數千,馬十餘匹,以及一月之糧。黃道周北伐出仙霞關,分兵三路進擊清兵,然三路皆敗,最終全軍崩潰,為張天祿所俘下獄。
黃道周在獄中意氣自若,吟詠如故,明朝舊臣洪承疇領命勸降。黃道周寫下對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他將為國殉難的史可法和兵敗降清的洪承疇對比,洪承疇有愧,上疏請求留黃道周性命,清廷不允。黃道周獄中絕食十二日,妻子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黃道周臨刑前留下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捨命不渝。」刑場上,向南方再拜,臨刑前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不屈而亡。據說頭斷後,身「兀立不僕」。門人賴繼謹、蔡春溶、趙士超、毛至潔同日遇害,人稱「黃門四君子」。
人品和書品皆為典範 乾隆讚譽「一代完人」
黃道周博學多才,涉獵範圍極廣。不僅精通理學、經學、史學、天文、曆法、數學、詩賦等,且擅於書畫藝術。《明史》讚其:「學貫古今,所至學者雲集。」
明代書法承宋、元,重帖學,出入「二王」,規摹唐、宋,具有一定的成就。然而,後世評論認為受「臺閣體」書風影響,創造性較少。晚明時期宦官專權,黨爭嚴重,政治的腐敗使文化藝術上也產生一種思變之風,書法方面,以黃道周和倪元璐最具代表性。
黃道周的書法妙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自成一家。圖為明黃道周詩翰。
黃道周的楷書溯源鍾繇,筆法勁健,又清秀遒媚,剛柔並濟。圖為明黃道周詩翰局部。(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道周的書法妙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自成一家。行筆嚴峻方折,書風具有強烈的個性。其楷書溯源鍾繇,筆法勁健,又清秀遒媚,剛柔並濟。行、草書亦遠承鍾繇,參以索靖草法,力追二王,筆鋒剛健,無元、明以來秀麗柔弱之弊。草書方筆多,圓筆少,且波磔多,含蓄少,雄放樸拙。
黃道周高風亮節,剛正不阿,是人品和書品統一的典型。徐霞客評黃道周「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黃道周是一位知名的抗清大臣,百年後卻被清朝乾隆皇帝讚譽為「一代完人」,可見正直忠義的人格具有魅力,任誰都會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