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鬥群眾」?廈門市推「近鄰監督」惹議(圖)


廈門當局推出所謂的「近鄰監督」手段,讓鄰居們相互監督。
廈門當局推出所謂的「近鄰監督」手段,讓鄰居們相互監督。(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看中國2025年2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近年來,中共對民眾的監控不斷加強,廈門當局推出了所謂的「近鄰監督」,引發爭議。「近鄰監督員」的職責就是負責監督「我們平日裡聽到的、看到的、身邊大大小小的事兒」,類似「楓橋治理」模式。

日前,大陸網絡流傳的一張圖片顯示,在一個寫著「思明區中華街道鎮海社區」、「近鄰監督工作室」的房間裡,十幾個人圍坐的長桌前,似乎在開聯歡會,桌上擺滿了食物和水杯。

網民們對此非常不滿,紛紛嘲諷痛斥:「包打聽」、「東廠」、「保甲制」、「文革又開始了?」、「群眾鬥群眾」、「是什麼人去做這麼無恥的職業唉」、「哪個鄰居敢來監督我,我就敢天天去他家門口潑糞」。

廈門官方網站公開資料顯示,「近鄰監督」是福建廈門市搞的所謂「基層治理」模式,由紀檢監察幹部、黨風政風監督員、居民群眾等參與組建「近鄰監督員隊伍」,實行「網格劃片監督」。

多年前,廈門市思明區紀委就已推出上述維穩模式,後來廈門市海滄區、同安區相繼推行該模式。「近鄰監督員」的職責就是負責監督「我們平日裡聽到的、看到的、身邊大大小小的事兒」,類似「楓橋治理」模式。

人民網2023年5月11日報導,廈門同安區307名「鄰家人」正式上崗。所謂「鄰家人」,就是近鄰監督員。他們「切實將監督觸角延伸到基層的『神經末梢』,以構建多元參與監督格局」。

報導稱,同安區11個鎮、144個村已全部掛牌,並陸續召開近鄰監督員聘任儀式暨培訓會議,全面推廣「近鄰監督」工作模式。

廈門市紀檢委網站信息稱,紀委監委出新招,「分層級構建村(居)近鄰監督工作室、街道近鄰監督處置室、區近鄰監督」,建立「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基層監督網絡」。

2024年12月30日,湖里區融媒體中心報導,廈門市湖里區委改革辦、區政府辦、區委宣傳部聯合廈門網對「湖里區2024年度改革創新案例」進行宣傳展示,促進改革,打通基層監督「最後一公里」。

湖里區江頭街道紀工委在園山社區召開「一季度一聯絡」現場會,讓參會人員互相借鑒、分享經驗,加強基層治理監督。

「楓橋經驗」

近年來,中共財政陷入困境,社會衝突頻發。為了加強對民眾的監控和壓制,中共大力宣揚讓民眾互鬥的類似「楓橋經驗」的政策,以便延續其極權統治。

「楓橋經驗」是1963年在浙江寧波諸暨縣楓橋區產生的一種具有文革特色的基層民眾互鬥模式,煽動民眾以大批判(文鬥)的方式來改造所謂的「階級敵人」。文革中的各種大批判(武鬥)活動其實就是「楓橋經驗」的升級版,最終從大批判發展成大批鬥。

「楓橋經驗」的具體做法就是煽動民眾鬥民眾,以十個人包夾一個「四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以大批判的方式迫使受批評者改變思想。根據浙江當局的報告,這種群起攻之的思想改造運動在楓橋當地大獲成功。在試點中,7個公社共有67名「四類份子」被列為重點對象,最終他們全部被說服。

1963年10月,毛澤東要求各地效仿「楓橋經驗」。1976年9月,毛澤東死亡,文革結束了,「楓橋經驗」也隨著走入歷史。

1990年代,中共由「楓橋經驗」發展出維穩體制中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系統」,比如:朝陽群眾、紅袖章大媽、網格治理員,以及一群專門舉報網路文章的網評員(五毛)等。

有學者認為,現在中共沒錢了,需要免費打手,因此而吹捧類似「楓橋經驗」的「近鄰監督」。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