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月7日訊】2025年第一次在專欄與讀者會面,先祝各位新一年投資平安。但講到投資平安,新一年A股不單未見「開門紅」,甚至出現「股匯雙殺」:上週五(3日)滬指再跌1.6%,考驗3200關口,同時在岸人幣失守7.3關,創近14個月新低。
與股市下跌相比,人民幣近日持續貶值,更值得大眾關注。美國關稅威脅、美元走強,在岸人民幣即期挫穿7.3,反映人行「開綠燈」容許人民幣出現一定程度的貶值,這也呼應去年底《路透社》報導,指為應對川普(特朗普)提高關稅的威脅,中國最高領導層現正考慮在今年讓人民幣加快貶值。
人幣貶值加快 港元兌人民幣創十七載新高
去年在岸人民幣(CNY)已累計貶值2.8%,是連續兩年下跌,單計第四季更下跌近4%,加上年關前遇上美元偏強,與美元掛鉤的港元匯價呈傳統強勢,每百港元兌在岸人民幣連日升穿94元大關,曾高見94.16元人民幣,續創2007年12月底新高。
如人民幣真的大幅貶值,逐漸逼近港元,將對港元及香港經濟形成巨大壓力。對上一次人民幣匯價與港元等同是在2006年,當時中國經濟在加入WTO後勢頭一時無兩,甚至有雙位數增幅,但當時內地建設和服務水平仍落後於香港,往後多年人民幣持續升值,在2013年兌美元曾逼近6算。
只是今非昔比,內地消費的性價比早已遠超香港,在過去所謂「復常」的兩年,最清晰的社會變化莫過港人北上消貴成風,據《彭博》整合今年本港入境處的數據統計,去年香港居民出境總計達1.04億人次,較2023年大增44%,當中到內地比例更高達85.5%,可見內地服務水平大幅躍升,令港人對北上消費樂此不疲。如人民幣再貶值,香港何來競爭力?到時港元貶值壓力有多巨大,可想而知。
應對美國貿易戰 人行對人民幣貶值「開綠燈」
對於人民幣兌美元跌破7.3元水平,有經濟師形容在美國關稅威脅、美元走強的背景下,反映「人行對人民幣出現一定程度的貶值打開綠燈」,這意味人民銀行開出的人民幣中間價跌破7.2元的風險正在上升。
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其政策可能加劇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他在競選期間提議提高進口關稅、更嚴厲的移民政策和放寬企業監管,這些政策一旦落實,將進一步推升美國通脹壓力。美國聯儲局可能因此延緩減息甚至停止減息,美元匯率將保持強勢。
為應對外部壓力,中國可能實施更寬鬆的貨幣政策。《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國最高領導層和決策者已意識到需要採用更有力的經濟刺激,以應對川普提高關稅的威脅,現正考慮在2025年讓人民幣貶值。中國官方已考慮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跌至7.5的水平,較目前有約3%的跌幅。
最壞情況人民幣兌港元跌穿一算
外界普遍預期人行今年改用「適度寛松」貨幣政策,將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並減息,以支持內需和出口。這些政策可能短期內緩解經濟壓力,但將加劇人民幣的貶值趨勢。
美銀及ING均預期,人行今年將加快推動減息,人民幣兌美元有機會回落至7.6及7.5水平。法國巴黎銀行更為悲觀,認為人民幣可能兌美元貶值至7.7,已是相當接近港元兌美元的聯繫匯率7.8算水平。
摩通更進一步預測,若美國對中國貨品徵收高達60%關稅,預期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將達到10%至15%,意味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將跌至近8.35的水平;若換成人民幣兌港元,相當於每100港元可以換到近107元人民幣,這將大幅改變兩地的經濟狀況。
人民幣兌港元「1兌1」 零售與旅遊業見「逆風」
人民幣若貶值至兌港元「1兌1」,將對香港的零售業和旅遊業構成挑戰。過去十多年,人民幣兌港元匯率的升值吸引大量內地遊客赴港消費,帶動零售業蓬勃發展。以2007年至2013年間為例,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額從2470億港元增至4944億港元,足足翻了一番。
目前人民幣匯價仍比香港高,對內地客來說,來港旅遊相當於自己的人民幣仍「好使」,故此即使香港旅遊的使費較高,但在「人民幣折扣」下仍可負擔。然而若匯率跌至「1兌1」,甚至有機會港紙會貴過人仔,內地遊客將失去匯率優惠,購買力受損,消費意願可能下降。這種變化將對依賴內地遊客的行業構成直接打擊,特別是高端品牌和奢侈品市場。
匯率變動不僅影響內地遊客,還可能促使港人北上消費增加。港元若重新「貴過」人民幣,港人赴內地購物和消費的吸引力將大增。這將進一步削弱香港本地市場的競爭力,導致消費外流現象加劇。本港零售銷售已連跌九個月,有大行經濟師相信在港元兌人民幣持續升值下,今年零售會再跌5%。
中港政策選項的「大不同」
為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中國需要在穩定匯率和刺激經濟之間尋找平衡。短期內,中國可能採取措施干預外匯市場,穩定人民幣匯率,但長期來看,更多市場化的波動將成為常態。
人民幣兌港元匯率跌至「1兌1」並非不可能,但其對香港的經濟影響不容忽視。零售業、旅遊業、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都將受到波及。
面對中央「國策」以貨幣貶值應對地緣政治困局,香港能夠應對的政策選項其實非常有限,特別是要保持聯繫匯率根本只有「硬食」,惟有靠提升自身經濟的競爭力,減少對內地遊客和資金的依賴。同時,政策制定者應確保聯繫匯率制度的穩定性,以應對市場可能出現的信心危機。
人民幣取得法定貨幣地位 貨幣雙軌制勢「邊緣化」港元
各位可能要想像一個畫面,當人民幣與港元成為「平算」,可以想像是市面上更多零售及企業層面均會更樂意接受人民幣交易,甚至變相令人民幣取得等同港元的法定貨幣地位。《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一條雖然規定「港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繼續流通」,但在香港廣泛使用人民幣,恐怕不會在政治或經濟上構成任何爭議。更重要是人民幣未來可能擴展至企業甚至政府層面,可以想像,在企業及政府層面,人民幣更廣泛的應用,不單只消貴,將來還可以成為用於發債,甚至可以用於員工出糧,或向政府直接交稅或繳款。
擴大離岸人民幣在港使用,實際上可以視為人民幣資本帳進一步擴大,加上「數字人民幣」目前正在香港加大使用試點,市民可以很容易將港元兌換成數字人民幣,過去一些只有港元能進行的支付交易,例如交稅或政府繳款,未來勢必可以用數字人民幣作付款,這是其他外幣甚至作為聯繫匯率的美元都沒有的特殊地位。這亦等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的外部效應可能會加強,而隨著人民幣的交易成本降至與港元相若,「香港人民幣化」的程度必會提高。
擴大人民幣使用範圍實際是為本港進一步實施貨幣雙軌制鋪路,變相令人民幣可望有等同法定貨幣的地位在香港使用,加上未來以人民幣報價和計價的產品增加,甚至可以用於企業及政府發債,或許在可見將來港元地位會如澳門元一樣將會進一步被邊緣化,而屆時再討論聯繫匯率的存廢也可能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