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當柔,絕不是今天的黨文化中解釋的「軟弱可欺」等說法。(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會講求「婦女能頂半邊天」,故大多不知道,女子當柔,但這絕非指女人是「軟弱好欺負」的意思,這是對「柔」的歪曲,裡邊加上了假、惡、鬥邪惡因素。那麼,女性當柔的「柔」,究竟是指什麼意思呢?是指溫柔嗎?其實是跟遵守天理有關。
現在的人把已婚妻子稱為「太太」,這其實是個尊稱。根據史料記載,「太太」這個詞來源於周朝的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成「三太」,這是周王朝三位很有賢名的母后,以女性之柔母儀天下,輔佐和教化了幾代賢明君王,這是國家之福,萬民之福,同時奠定了符合天理與人性的道德禮儀,以及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希望自己的妻子也能像「三太」這樣,為家庭帶來福氣與福分,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
古代女性的「柔」表現在對天理的順應與堅守,不以環境的惡劣與否、文化的變異與否而改變。誰能做到,誰就能給國家或者家庭帶來福分。上文中「三太」母后之「柔」就是朝廷的福氣,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晚清重臣李鴻章的母親是個棄嬰,被李鴻章的爺爺收留,並治好了她的天花,為了報恩,這女孩長大後就在李家幫忙幹活,以辛勤勞動來報答李家的養育之恩。因為臉上有斑點,加上沒有裹腳,遭到村裡人嘲諷。但是,她知道報恩,和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結婚後,依然吃苦耐勞,十分能幹。她為李家生了六個男孩二個女孩,把幾個孩子也教育得非常好,她不僅善於治家,還有很高的智慧並使李家日漸發達。她前半生非常辛苦,後半生大富大貴,活到八十三歲,比丈夫李文安多活了二十八年。老太太晚年期間,享受著太夫人之福。
這也是女子之「柔」的表現,這可不是中共宣稱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那種表現,這種「柔」體現出的就是真誠、善良和寬容,所以能給家庭,能給兒女帶來福分。
清代雍正朝廷官員莊南邨,母親董夫人是繼室。莊南邨剛滿月時,父親前妻的兒子出痘。董夫人以果脯餅餌之類,餵養莊南邨,卻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前妻之子。家人十分驚駭。
董夫人卻說:「我還年輕,兒子沒了還能繼續生。但她(莊父前妻)只有這一個孩子!」前妻的孩子出完痘後,因家裡窮,沒錢買補藥調理身體。董夫人又節省奶水分給他吃,期望孩子能早日康復。
董夫人後來有五個兒子,均高中進士,時稱「五子登科」!其中莊南邨殿試二甲第二,差點高中狀元。而莊南邨的兩個兒子後來也一個高中狀元,一個高中榜眼,史上罕見!而董夫人則親眼見證了了「七名子孫高中進士」這一盛況。
猶記我小時候在爺爺、奶奶身上看到過上述美德,而爺爺奶奶最常說的話就是「待別人好就是給自己的兒女積德積福」。可惜的是,今天的女性只有其表,沒有其內涵,不只從她們身上看不到一點古代女子之柔,連天理都不認識了。其實,順應天理,憑著良知去做事,符合古代女子之「柔」的女子,是能給自己與家人帶來福報的。希望大家都能了解這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