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斥謊言:政府稱以「數據說話」 實為誤導公眾及投資者(圖)

作者:顏寶剛 發表:2024-06-11 08: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香港
香港房地產中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6月11日訊】今個星期原本想寫別點東西,不過看到特區政府又在「指鹿為馬」,特別是自吹自擂發表聲明《讓數據及事實說話 闡明香港亮麗前景》,羅列所謂數據,不點名反駁「香港玩完論」站不住腳,就更令人無名火起。

雖然政府聲明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指向的顯然是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現任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羅奇(Stephen Roach)以及他的「香港玩完論」。

我的讀者大概知道,我的專頁開宗明義就說「數據不講大話」,但看到特區政府在搬弄一些經濟數據作「化妝術」,實際就是以一些不完整、似是而非的數字誤導公眾及投資者,我覺有需要逐一指正、駁斥謊言。

根據當日聲明,政府提出了五個範疇數據,說明「讓數據及事實說話」,我會逐一指出當中的謬誤:

港股市值;

GDP增長;

財富管理規模;

家族辦公室

駐港公司總部;

1.港股市值:

政府提出的數據:「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鞏固提升,港股市值超過33萬億港元,是一九九七年回歸時的10倍。」

當然,數據沒有作假,畢竟港股市值是公開數據,任何人到港交所網站可以輕易翻查。但政府用作比較的基數,居然是拿出廿七年前、1997年回歸時的港股表現?那倒不如拿1969年恆指面世時數字做比較?

恆指今年低位是1月22日,當日恆指跌穿萬五點,低位見14961點,上週五(6月7日)收市較當時回升了3400點,升幅逾兩成二,總算擺脫了過去四年的疲態。但與2021年2月的歷史高位比較(31,183點),當時恆指市值是58萬億元,比較之下仍然大跌了43%,市值損失了25萬億港元(即是25,000,000,000,000元)。

2023年香港GDP:29816億元

損失市值=8.3倍GDP

25萬億港元是多少錢?折算是香港GDP的8.3倍,換言之我們蒸發了八個香港的經濟規模。點解政府又不向市民誠實交代?

2.GDP增長:

「香港經濟亦同樣穩步增長,二○二三年恢復3.3%的正增長;今年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2.7%,估計全年有約2.5%至3.5%的經濟增長。」

去年香港經濟增長高達3.3%,的確是不錯表現,甚至是跑贏亞洲四小龍。但請不要忘記,香港是去年才全面通關,而之前一年(2022年),經濟仍然因為緊跟北京的「動態清零」,當年經濟是陷入深度收縮,衰退達3.7%。

沒比較沒有傷害,其他亞洲地區在2022年已經出現「報複式增長」,但香港去年GDP僅是增長了3.3%,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原來預期出現最高5.5%增幅,本身就有很大落差。到今年首季,香港經濟更出現失速,GDP增長放慢至只有2.7%,與臺灣首季高達6.5%增幅,更是相形見絀,真的不知有什麼值得令人自豪?

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

2022 2023 2024年Q1 2024預測

香港  -3.7 3.3 2.7   2.5-3.5

新加坡 3.8  2.1  2.7   1-3

臺灣  2.45 1.4  6.51   3.57

韓國  2.6  1.4  3.3    2.5

3及4.財富管理及家族辦公室:

政府的數據:「在財富管理方面,我們的資產管理規模超過30.5萬億港元,有市場報告亦推算香港有超過2700個單一家族辦公室,是高資產值擁有人落戶及發展的理想地點。」

又是另外一套只羅列眼前數據,卻不完整表達趨勢的「數據化妝術」。實際上去年八月證監會發布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的年度報告,根據調查結果去年香港的管理資產規模為30.5萬億元(約3.9萬億美元),按年大跌14%,為2017年有相關記錄以來,錄得最大跌幅,金額回落至2019年以來最低,可見香港的資產管理業務是在倒退而非增長。

說到家族辦公室,香港一直以來均沒有正式官方統計數字,政府引述所謂「有市場報告亦推算香港有超過2700個單一家族辦公室」,其實正是投資推廣署根據其委託德勤進行的《香港家族辦公室市場研究》顯示,首次估算香港有超過2700間單一家族辦公室。

我自己一直有跟進香港吸引家族辦公室的發展,對這個調查結果感到相當驚訝,亦很質疑官方的調查統計方法。

2700個單一家族辦公室數字,較新加坡官方公布當地2022年底有1400個家辦多近倍,但這個結論令人覺得並不合理,因為新加坡早在2019年,已成立了一個家族辦公室發展小組,以吸引更多的家族基金。另外彭博在今年二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提到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數目比香港多約三倍。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數字,到2022年底有1,100間家族辦公室在新加坡營運;相反彭博指當時香港僅擁有約400間家族辦公室,這與德勤的推算有明顯差距,實在是有「作大」之嫌。

5.駐港公司總部:

「二○二三年以內地或海外為總部的駐港公司超過9 000家,包括來自內地、日本、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等地,而來自美國的公司數量亦持續增加。」

今次的手法是「斷章取義」。

政府提及海外駐港公司總數超過9000家,是來自統計處去年12月公布的《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不過整體駐港公司數目增加,只是因為成立門檻最低的「當地辦事處」按年大增222間,令數目增至5392間的新高。但作為經濟效益最大的「地區總部」及「地區辦事處」,卻是按年大幅減少75家及86家,跌幅是5.3%及3.5%。

其中「地區總部」總數跌至1336家,是十年有記錄的新低,與2019年的高峰比較,更是少了205家,反映外資實際上是有規模退出香港。

因此,政府的說法顯然就是在刻意扭曲真實數據之下,企圖誤導傳媒及公眾。值得留意是,美國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數目,是出現驚人下跌,按年由240家跌至214家,減少了26家,如果與2018年的高峰比較,更是少了76家,跌幅高達26%。

而且根據彭博行業研究發現,愈來愈多跨國企業選址新加坡作為亞洲總部,在2023年已錄得4200家,遠超於香港的1336家,擴大領先優勢,形容「令香港相形見絀」。

誰在數據面前站不住腳?羅奇稱政府迴避討論感可悲

按政府說法,指近日有個別人就香港經濟及金融發展發表的評論,其論點顯然忽視香港的既有優勢及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數據及事實前完全站不住腳。

大家可以由上面拆解的數據,可見政府只是羅列一堆貌似利好的經濟數據,但實際上只是將數字斷章取義,忽視數據背後的趨勢變化,真正是在「事實前完全站不住腳」。

羅奇在回應港府聲明,自言對港府類似回應早有預期並感到可悲,認為政府迴避討論核心問題,核心在於香港與中國緊密的經濟關係,而中國的經濟增長進程正面臨挑戰。

經濟低潮香港經歷過很多次,每次都能火鳳凰重生,靠的是政府向市民「開誠佈公」,將眼前的困難與社會、商界及市民共同分享,再集合整個社會之力團結走出困境:98金融風暴如是、03沙士、08金融海嘯、2015年內地股災,香港人都能一一渡過。但今天的財金官員只懂一味唱好,對眼前消費不振、出口萎縮、外來投資減少,甚至是內地經濟面臨通縮及資產負債表衰退絲毫沒有警覺,根本是在誤導公眾及投資者。或許這比一些海外「唱衰」香港的人,其實更俱破壞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