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4月15日訊】「算盤一響,黃金萬兩。」在很多人看來,銀行賺利息差的商業模式堪稱躺贏。銀行工作穩定又體面,賺得也不少,一度躋身中國家長們的最愛工作之一。
但時過境遷,曾經「利潤高到都不好意思公布」的銀行,甚至都要節衣縮食了。就在近日,招商銀行喊出了過「緊日子」的口號,還登上了熱搜。緊日子首先就體現在收入上,13家主要商業銀行中,雖然人均薪酬都超過30萬元,但過半銀行在去年出現了人均薪酬下滑的情況。
銀行要過「緊日子」,是否意味著員工們的「苦日子」來了呢?
高管先過「緊日子」
銀行人想漲薪似乎越來越難。截至目前,六大國有銀行年報已經悉數披露,此外,除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外,7家A股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也都晒出成績單。
中國六大國有銀行2023年人均薪酬一覽(來源:Wind資訊)
整體來看,除招商銀行與興業銀行外,其他銀行的人均薪酬均呈現降低狀態。其中排名第一的招商銀行人均薪酬為57.38萬元,與2022年的56.46萬元相比幾乎原地踏步。
中國七大股份制銀行2023年人均薪酬一覽(來源:Wind資訊)
數據顯示,2023年上述13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薪酬總額為8696.68億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僅增長了2.32%,增幅與2022年的5.85%相比,收窄超六成。甚至有銀行出現了總薪酬萎縮的現象,堪稱「前所未有」。2023年,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的總薪酬相較上年下降,據wind數據,四家銀行的薪酬總額分別下降0.5億元、1.31億元、4.64億元、12.53億元。中信銀行在薪酬總額下降的情況下,員工還在增加,這也直接導致中信銀行年度人均薪酬56.97萬元,同比大幅下滑8.77%。
值得注意的是,到手工資還有被追回的可能。銀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下,被銀行「反向討薪」的打工人越來越多了。
2023年年報中,招商銀行、中國銀行、渤海銀行、哈爾濱銀行、天津銀行、東莞農商行、瑞豐農商行、重慶農商行等十餘家上市銀行公布了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相關情況。此外,工行、農行、建行、交行等多家銀行在年報中強調「已經建立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及追索扣回機制」。
而且,銀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不僅針對高管,同時也針對承擔風險管理職責的關鍵崗位人員以及對銀行經營風險有直接影響的員工。
以招行為例,其2023年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4329萬元,雖然較2022年的5824萬元有所下降,但覆蓋人數卻變多了,從2022年的2876個員工增加到了2023年的4415個員工。
而在所有銀行人中,高管們「帶頭降薪」的力度更大,先一步過起了「緊日子」。
六大行中工行、建行、郵儲銀行高管團隊薪酬總額去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別下降約204萬元、11萬元、156萬元。對比之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的高管薪酬總額下降不少,分別下降2707.98萬元、2170.35萬元、2046.99萬元,同比降幅分別為36.65%、36.83%、42.07%。浙商銀行的高管薪酬總額下降也較大,為1316.88萬元,降幅高達42.72%。
不過,也有例外情況,2023年光大銀行董監高平均薪酬同比漲了不少,從2022年的人均92.67萬增長至117.14萬,漲幅為26.4%。
賺錢變難了
曾幾何時,銀行賺錢能力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2011年底,民生銀行時任行長洪崎「銀行利潤已高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的無心之言,也揭開了銀行業作為「百業之母」在特定發展階段的盈利優勢。2011年,民生銀行實現淨利潤279.2億元,同比增長58.81%。
不過花無百日紅,淨息差持續收窄、經營壓力明顯增大的背景下,銀行也不能「躺著賺錢」了。
2023年,銀行業整體面臨著較大的營收壓力。截至目前,已經披露2023年報的22家A股上市銀行中,包括工行、建行、農行、平安、興業等13家主要銀行營收出現負增長。
也有銀行一改增勢,出現利潤降低的情況。興業銀行、光大銀行、鄭州銀行2023年的淨利潤同比下降,其中興業銀行歸母淨利潤同比降幅達到15.61%,一年少賺了約142億元,也成為了近9年的首次下降。
銀行們盈利承壓,與淨息差的收窄密切相關。
簡單來說,淨息差可以理解為銀行所收取的貸款利率減去存款利率後的差額收益。銀行戰略專家劉興賽解釋,由於中國的投融資體制以間接融資為主,因此銀行存貸款業務是其核心業務、主體業務,銀行主要的收入來自於存貸息差。
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重要指標淨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以民生銀行為例,其2023年淨息差為1.46%,降至歷史最低。而2011年,民生銀行的淨息差高達3.14%。
對於淨息差收窄的原因,銀行們的解釋是,加大向實體經濟減費讓利力度,疊加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多次下調,而存款利率降幅不及貸款利率降幅。
過去一年,人們更愛存款,推升了銀行的負債成本;而另一方面貸款利率降幅更大,也有不少人選擇提前還貸,銀行的經營自然受到了挑戰。
員工要過「苦日子」了?
3月27日,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在2023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提出了「過緊日子、嚴日子」的要求,相關話題也登上了熱搜。「零售之王」尚且如此,銀行業開源節流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看向新一年,經營挑戰也不小。多位銀行行長在業績會上表示,預計2024年銀行業淨息差還將延續下降趨勢。
壓力傳導給員工,在行業壓力下,業務指標的完成顯然難度更大,肩上的任務也重了不少。「做理財經理每天80%的時間都在被客戶拒絕」、「一上午電話營銷聯繫50個客戶,又是銀行人淪為電話銷售員的一天」、「早八晚九忙得每天只顧上吃一頓飯」……基層銀行人已經開啟了「內卷」模式。
不僅如此,對於一部分銀行打工人來說,在降本增效成為關鍵詞的當下,也存在著「被替代」的風險。根據銀行年報數據,2023年農行、工行、興業、平安員工總數均有一定下滑,分別減少1255人、8335人、3271人和1088人。其中,工行的減員主要是運營與綜合保障類崗位,2023年減員超過5500人,這些崗位對銀行的創收貢獻相對較低。
精兵簡政可能要成為降本增效的主基調。翰德(Hudson)發布的《2024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銀行業投入市場的人才崗位數量增幅有限。另一方面,銀行對金融科技人才更為歡迎,對一些崗位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交通銀行,2023年期員工人數94275人,相對上年增員2452人,而其中2023年「境內銀行機構金融科技人員增加1900人」。
幾位銀行人士也表示,目前銀行的招聘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縣域固定場所對員工學歷的要求相對過往更低,要求穩定不流動;而銀行總部對員工招聘的各項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科技、信審等崗位。這樣的招聘趨勢在業內人士看來,是銀行在弱週期下的發展如何能夠提質增效。
看來,拿著高薪的銀行人,在緊日子、嚴日子裡面對更嚴苛的工作考核,也需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