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11月3日訊】中國樓市低迷,造成中國經濟復甦遲緩。1日中指研究院發布《百城價格指數報告》,10月百城二手房價繼續下滑,已連續5個月超過90個城市的房價環比下跌。
據澎湃新聞報導,根據《百城價格指數報告》,10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人人民幣16195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07%,同比跌幅收窄至0.02%。百城二手住宅平均價格環比下跌0.45%,已連續18個月環比下跌。
從房價漲跌城市數量看,根據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10月,百城新建住宅價格環比下跌城市數量為41個,比9月增加11個。百城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跌城市數量為98個,已連續5個月超90城,「二手樓市場深度調整態勢仍在持續。」
二手房下跌 中年一代成房損一代
新浪網一篇《降價也賣不掉房子的中年人》,點出中國擁有二手房民眾的無奈。一位化名黎平的男子想換掉珠海的第一套房,買進第二套新房。然而,兩年來老房從365萬降到315萬卻仍未脫手。
文章還提到在北京的王恆,2016年在北京通州區買了一套40平方米,總價210萬的房子。掛牌定價時房屋中介潑冷水,小區最近一套成交價是205萬。他感嘆,「沒有趕上房地產紅利,成了房損一代。」
臺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接受本臺訪問時直指,中國房地產關鍵在於「需求不振」。過去中國民眾相信房地產會一路上漲,只要有房子推出,大家都特別去排隊搶紅單。如今經濟下行,房企頻頻爆雷,失業率攀升,中國民眾不再相信房地產能成為保值的資產。「沒有人要買,大家心裏預期都偏保守甚至是悲觀,寧願把錢存起來。」
《華爾街日報》提到,中國房企碧桂園仍在掙扎求生,如此局面下,要維持房地產市場信心的可持續復甦,可謂是困難重重。
但現在就驚慌失措地採取行動還為時過早,至少現在遠未到可以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打贏了可持續增長翻身仗的時候,中國要實現該目標需要多打幾場硬仗,比如,扭轉家庭悲觀情緒、解決政府財政困難,應對跨國公司的「去風險化」行為等。
中國新房改 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
據經濟觀察網日前報導,8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文件(簡稱「14號文件」),明確了兩大目標: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讓工薪收入群體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二是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19大時曾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青島大學財富管理研究院教授易憲容在《環球時報》指出,最近陸續公布的全國房地產數據顯示,無論是房價還是住房銷售方面仍然處於下行趨勢,這顯示房地產市場的信心恢復還需要時間。
他提到,中國當局正在重構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新模式,未來房地產發展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是重中之重,「這也不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條途徑。」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中國今年的預期經濟成長率從5.2%下調至5.0%,明年的預測也從4.5%下調至4.2%。由於中國前所未有的房地產危機,抑制了經濟活動並打擊家庭信心,房地產業進一步疲軟,成為阻礙整體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