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與孫文1912年的合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閻錫山治理下的山西是民國時期的「模範省」。美國《時代》週刊曾對閻錫山治晉作過評價:「閻錫山實際上處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儘管當時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錫山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他便顯得出類拔萃。」閻錫山在山西的許多政策和措施都烙有鮮明的閻氏印記。他一向以小氣摳門精於算計著稱,但在教育上卻很捨得投入,山西的義務教育在各省遙遙領先。
1920年前後的聯省自治風潮旋生旋滅,但同樣打著「保一方平安,促一地繁榮」的閻錫山卻能統治山西38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山西王」。
山西是民國時期的「模範省」,美國《時代》週刊曾對閻錫山治晉作過評價:「閻錫山實際上處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儘管當時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錫山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他便顯得出類拔萃。閻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發展優良的牛、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為他的鄉親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
閻錫山的名字,是五臺縣的一位曲秀才取的,源於楊載的兩句詩:「道人卓錫問名山,路絕岩頭未面攀。」他治軍有方,馭人有術,一生奉行「中」的哲學,在「三顆雞蛋上跳舞」,左右逢源。正因如此,他雖生逢亂世,卻能根據世事變化適時改變戰略路線。
閻錫山的圓滑也是在清末民初「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環境下歷練出來的,他總結經驗教訓,概括為「保境安民」,對外界的爭鬥採取「中立」。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使山西成為他獨霸一方的小天地。當然,軍閥混戰時代山西保持較為和平的狀態,也和該省地形上比較封閉,外力難以介入有莫大的關係。
閻錫山在山西的許多政策和措施都烙有鮮明的閻氏印記。以農業發展為例,從1917年開始,閻錫山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剪髮、天足;「三事」:種棉、造林、牲畜)來發展農業。閻錫山的政策非常靈活,為解決水利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問題,他允許先貸款後償還;在發展蠶桑業時,他不僅設置專門機構,還向農民提供技術和管理服務;他還把政治教育糅合在經濟政策中,向農民不斷灌輸儒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這樣,閻錫山在山西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在全省範圍內把政權滲透到村一級。有一次憲兵司令部逃走了一個犯人,閻錫山立即給各縣打了個電報,結果不到3天,就在盂縣查獲,可見其治安效率之高。
除了花大力氣治理農村,閻錫山還興辦工礦業、交通業和商業。他修建了橫貫山西南北、長達800公里的同蒲鐵路,不過他造的鐵路自成一體,全是窄軌;他開採煤礦、鐵礦;建造了太原兵工廠、太原鋼鐵廠等一系列大型重工廠和眾多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廠。他設立的兵工廠,生產的彈藥不僅能滿足自己軍隊的需求,也成為他拉攏和要挾其他軍閥勢力的重要工具。1925年,他開始從法國引進技術,組裝飛機。到1930年底,他已經有了20多架飛機。
閻錫山一向以小氣摳門精於算計著稱,但他在教育上卻很捨得投入,山西的義務教育在各省遙遙領先。對於義務教育,閻氏認為:「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歲到十三歲,這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這就名叫國民教育;凡上過學的人,知識就高了,身體也壯了,為父母的無論如何貧窮,總要使子女上學,是父母對於子女的義務,又名叫義務教育;國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學,就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
從1924年起,山西適齡兒童入學率每年都在80%以上。為了普及義務教育,1919年,閻錫山創辦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創校之初,學生達到1570人,一律免收學費。學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講義等費用也都由學校提供。課本費學校補助一半,學習用具等學校補助1/3。閻錫山還自掏腰包辦教育。他在其家鄉山西忻州河邊村創辦的川至中學(設附小),共7排140間瓦房,禮堂、會議室、生化研究室、標本陳列室、運動場等一應俱全。頭4年不收學費,每年還給學生發一身校服、一雙皮鞋(後改為帆布鞋)。這一切都是閻錫山自己掏的錢。
閻錫山是在用一套治國之策治理山西。1932年,閻錫山開始編製《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畫方案》。從此,山西進入十年省政建設時期。《十年建設計畫案》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這其中包括成立四銀行號和實物準備庫;修築同蒲鐵路;創辦西北實業公司等。為了「扶助社會辦理之實業事項和發展公營事業」,閻錫山設立山西省公營事業董事會用以領導發展公營事業。此後,山西的官辦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而1935年,蔣介石才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建設計畫。
20世紀30年代中期,上海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刊登過一幅閻錫山的漫畫:他身著長衫馬褂,頭戴瓜皮小帽,一邊撥拉算盤一邊念叨:今天又進多少錢。其公眾形象的一面就是:精明、會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