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黃鶴樓壁像(局部);右為黃樂樓。(圖片來源:xiquinhosilva - 61467-Wuhan/維基百科)
崔顥的《黃鶴樓》被人們讚譽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嚴羽在《浪滄詩話》中稱此詩是唐人七言詩第一。詩仙李白看此唐詩後也是「眼前有景寫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中國八十年代出版過一本曾為中文系大學生的教科書的中國文學史,書中說崔顥的這一首《黃鶴樓》抒發了「登臨弔古,懷土思鄉」之情,其它的書大都採用此說。其實,這種說法不夠確切。現在讓我們來看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代傳說,武昌蛇山面臨長江,景色壯觀,仙人曾在此乘黃鶴升天,因此建樓紀念,取名「黃鶴樓」。詩人登此樓時,並未留意眼前的壯麗景色,但卻被這美麗的傳說深深吸引。詩的前四句一氣呵成,氣勢萬鈞。前三句,句句有「黃鶴」一連三個黃鶴,對黃鶴的熱切呼喚躍然紙上。四句中連用二個「空」字,寫盡「仙去樓空」的惆悵。這四句不只是「借典故入手擒題」或登臨懷古,而是表達對仙人乘黃鶴而去的無限嚮往;對得道成功有著永久歸宿的企盼。
詩人的這種心情在他到長安、路經華陰時而創作的《行經華陰》中,可獲得驗證。華山自古被認為是「眾神之地」,詩人當時在看見飄逸出塵的華山後,感嘆自己何苦為名利奔波,不如在此山修道長生。
古代傳說,武昌蛇山面臨長江,景色壯觀,仙人曾在此乘黃鶴升天,因此建樓紀念,取名「黃鶴樓」。(圖片來源:xiquinhosilva - 61467-Wuhan/維基百科)
至於五、六兩句作者從暝暝的思索中回到現實。仙人黃鶴杳然已失,而眼前的漢陽城、鸚鵡洲、睛川、草木等美好景物歷歷在目,但仍抹不去崔顥對仙人的嚮往。「日暮鄉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此處的「日暮」語意雙關,既指「太陽西沉」「黃昏到來」,也指人生之將盡,「日暮途窮」,有人生之將盡,歸程無處的茫然。「鄉關」一般指」家鄉」,《中國文學史》一書據此引出「懷土思鄉」的結論。若解釋成「家鄉」恐顯得拘泥與膚淺,因為兩大問題已然呈現:
一、與前四句意思不連貫,思念家鄉與仙人乘黃鶴升天有何關係?
二、與情理不合,自己的家鄉在何處,自己怎會不知?
若把「鄉關」泛指「歸宿」就更為確切和順暢。古人修道成仙乘黃鶴冉冉而去,飛向那美好的歸宿,那麼我的歸宿又在何處?站在煙波浩渺的江邊,想到歸程無處怎不使人發愁。詩中最後一個字「愁」,真是水到渠成,極有分量。
縱觀全詩,此詩絕不是「登臨弔古,懷土思鄉」之作,而是一個覺醒的人對生命的思考,對如何將短暫的人生歸入真正永恆的深深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