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座擁有「亞洲第一古建」、「亞洲佛光」等美譽,同時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且令中國赫赫有名的建築師梁思成驚奇不已的寺廟,矗立於山西省五臺縣的群山裡。這座寺廟正是建立於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時代、與曇鸞高僧有密切關係的「佛光寺」,而其名稱之由來,跟孝文帝的神遇頗有關聯。佛光寺的名氣,連五臺山都存有傳言:「先有佛光寺,後有五臺山。」敦煌五代所畫得的《五臺山圖》中,即描繪了五臺山大佛光寺的圖像。
孝文帝欲建佛光寺之由
話說北魏孝文帝的先祖文成帝不只崇信神佛,還在現今的山西大同開鑿五座石窟,雕塑巨大佛像,這即是聞名中外的雲岡石窟的源起。除了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的父親也篤信佛法,大同永寧寺及高300餘尺的七級寶塔,均是他的成就之一。孝文帝就是在濃厚崇佛氛圍中長大的,而他打小就崇佛敬僧,甚至是研讀佛經。在掌權後,孝文帝依循慣例,建寺造塔,廣傳佛法。
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孝文帝途經南臺外圍的佛光山,當時因為人馬困乏,便選擇一處清幽開闊的地方歇息。疲憊的孝文帝當晚很快就進入了夢鄉,朦朧中看見一輪明月從山頭冉冉升起,在光明中心裡,出現騎著一頭金毛雄獅的文殊菩薩。孝文帝夢醒後,只見朝陽東升,山巒都沐浴在陽光中,夢中情景隱約可見。孝文帝禁不住滿心歡喜,並開始循思:自己既然遇上神異佛光,必是祥瑞之兆。於是,孝文帝就下令在此地興建寺院,置額「佛光寺」。
上述故事,正說明文殊菩薩大名在孝文帝時期,已經傳播到五臺山了。據悉,當時的佛光寺有三間佛堂,十多間僧室。《清涼山志》中有載:「佛光寺,臺西南四十里,北魏孝文帝建。帝見佛光之瑞,因為名。」
佛光寺首位出家的僧人曇鸞
據說,在佛光寺出家的第一位僧人是曇鸞高僧。曇鸞一生中出現諸多神奇感應,例如:他在前往五臺山時,竟看見天門打開,以及層層天上宮殿呈現在面前。
關於曇鸞高僧,《續高僧傳》有一段記載:「釋曇鸞,雁門(今山西代州)人也。家近五臺山」,十四歲時聞其「神跡靈怪,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曇鸞在出家之後,便開始精研佛經、廣傳佛法,終成一代高僧,並被後世推崇為淨土宗初祖。魏孝靜帝號曇鸞為「神鸞」,很崇信佛教的南朝梁武帝還稱他為「肉身菩薩」。
這裡介紹一則曇鸞與梁武帝的故事。
話說有人引薦曇鸞大師去見梁武帝,但由於梁武帝想要試探這位高僧的功夫,遂刻意妝成出家人模樣,待在空無一人的大殿裡。梁武帝想看看這位曇鸞大師會做出甚麼樣的表現。結果,曇鸞眼睛一掃,遂逕直坐在法座上,將鎮木一拍,再說了幾句法語,便不經任何人引導,就心知肚明地走出了大殿、離開了。
梁武帝見狀,當然對曇鸞是刮目相看。第二天,梁武帝正式召見曇鸞,兩人相談甚歡。
雲岡石窟,主要是建造於453年到495年(太和十九年)間,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建於國都的大型石窟。(圖片來源:Gisling/維基百科)
歷經滅佛與佛法復興時期
然而,到了北周,遭遇中國史上「三武滅佛」之一的武帝宇文邕滅佛時期。因此,佛光寺有三間佛堂被毀去,十間僧室被破壞。
幸好在隋唐時期,出現了一位知名的解脫禪師來重建佛光寺,而現今佛光寺西北一公里處,正存在著為了紀念解脫禪師所修建的繩紋磚壘砌的方形兩層古塔。
繼解脫禪師重建的基礎上,唐朝法興高僧又接續興建了三層九間的彌勒大閣,內塑七十二聖賢與八大龍王等。佛光寺至此往後香火鼎盛,名聲遠傳至敦煌、日本等地。
可惜的是,到了唐代會昌年間(公元845年),再度碰上滅佛事件。作為「三武滅佛」之一的唐武宗李炎當時下詔廢佛,導致天下四千六百所佛寺遭到拆除、四萬多間寺院遭到焚毀,二十六萬多出家人被迫還俗。在此期間,佛光寺自當是再度遭到毀壞,當時寺內有一位和尚名叫願誠,被迫還俗。
在遭遇武宗一連串的恐怖滅佛舉措後,唐宣宗李忱繼位後,則開始了一連串的復興佛法措施。
佛光寺殿主寧公遇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願誠和尚主持興建佛光寺;大中十一年,在一位女施主寧公遇的支持下,佛光寺得以興建正殿,也就是今存的大殿。在大殿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安置一尊趺坐的等身小塑像,正是寧公遇這位建殿施主的寫照。依照塑像來看,寧公遇年約四十多歲,面目豐潤,身著寬袍,神情端莊。
據悉,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其妻林徽因前往佛光寺考察時,林徽因除了與寧公遇塑像拍照之外,還在殿內梁底、階前經幢等處瞧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字眼,而根據研究者通過梳理相關碑碣墓誌與史志文獻後表示,唐宣宗一朝曾擔任神策軍右軍中尉等要職的王元宥,應該是重建佛光寺這一大殿的主要功德主,而重建此殿的「送供人」及重建後的「殿主」寧公遇,應該是王元宥的未亡人。
雖然唐代遭遇武宗滅佛事件,但唐代諸位皇帝均選擇繼續扶持佛教,致使佛教在此期間發展十分快速,並在崇佛敬僧的風氣下達到了巔峰。至於佛光寺則在重建之後的數十年之間,繼續先前名聲並達到鼎盛,聲名再次遠播海外。至於在宋代、金代、明清時代也曾多次修葺佛光寺,直至後來日漸凋敝。
佛光寺建築及其壁畫令人稱奇
佛光寺的樑柱壯碩,斗棋雄大,屋頂平緩,柱頭卷剎、門窗形式呈現古樸、典雅之姿。佛光寺龐大豪邁之象,與敦煌壁畫淨土變相中的殿宇非常相像,一眼望去,即可知悉屬於唐末五代的產物。據悉,梁思成在初見佛光寺時,就透過它深遠的出檐、寬大的斗拱及特殊的營造手法而斷定是唐代建築。
佛光寺殿內尚存唐代三十多尊的泥塑佛、菩薩、弟子、護法像,高度均在一人之上,主要的塑像除了塑法簡麗,姿勢還十分雄勁。殿內拱眼壁間則保留了好幾幅唐、宋的佛教彩畫。此外,寺內還保有唐石經幢二、唐磚塔二、唐代以前的磚塔一,所鐫幢、塔銘文均證實了大殿的唐代紀年。
佛光寺最叫絕的是,寺內佛座背面存在一幅保存比較完好、長八十厘米,高三十厚米的唐代擘畫。畫上面繪製了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畫中央站立了一位神色驚慌、頭戴花冠的女子。梁思成在探訪佛光寺時曾讚嘆說:「佛光寺一寺之中,寥寥數塔,凡均為國內建築孤例,佛殿(即東大殿)建築物,自身已為唐構,乃更蘊藏唐原塑畫墨跡於其中,四藝萃聚,實物遺蹟中,誠屬奇珍。」
佛光寺雖然歷經滅佛事件,但幸好最終仍能保存下來,並以無聲語言表露過往擁有的輝煌及人們對神佛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