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雄港區的貨櫃輪。(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3年4月13日讯】(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中國商務部12日發布公告,將就臺灣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涵蓋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陸委會表示,這是徒增對臺灣業者干擾,無助兩岸貿易進一步合作及發展。
中共環臺軍演才落幕,中國商務部12日下午公告,將就臺灣2455項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涵蓋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五礦化工涵蓋金屬、煤炭、五金、建材、石化、塑料及其產品。
而且調查持續最長9個月,最遲預計在2024年1月12日結束,也就是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前一天。
中央社報導稱,「貿易壁壘調查」是指一國或地區依據其國內法和世貿規則,調查其交易夥伴的立法、政策或做法等措施是否構成貿易壁壘,並視情況採取相關措施的做法。
根據中國相關法規,如果被調查的措施或者做法被認定構成「貿易壁壘」,中方可要求進行雙邊磋商或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必要時可採取「適當的對外貿易救濟措施」,包括反傾銷、反補貼等反制措施。
行政院代理髮言人羅秉成13日表示,兩岸貿易關係有相關機制與法律規範且行之有年,如果有貿易問題都可以坐下來談,循既有機制磋商。
他指出,臺灣扮演世界供應鏈關鍵一環,中國不宜干擾兩岸區域的貿易往來,也不要做太多政治操作,將正常貿易往來過度工具化、複雜化、政治化,這樣無助兩岸往來交流,「引起不必要的困擾」。
經濟部長:願意跟中方磋商
多位立委13日在立法院質詢時也相當關注中國調查臺灣貿易壁壘一事。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詢時指出,中國此舉對臺極不友善,尤其將時間故意拉到2024年1月13日臺灣大選的前一天,時間點就是在做政治干預。
民進黨立委蘇治芬提及,臺灣選舉年中國使出這樣的手段,「心理壁壘」比「貿易壁壘」更重;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也表示,對岸此舉不聰明,只是把臺灣人民推得更遠,對兩岸關係發展不利。
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臺灣跟大陸的兩岸貿易是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進行管理,針對在沒有影響國家安全、對經濟沒有重大不良影響之下,可以開放進口,臺灣到現在也開放了9800多項的進口。
她說,臺灣、中國當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並沒有就相關的貨品磋商,「情況一直到現在,現在中國突然提出貿易壁壘調查」。
王美花表示,經濟部立場是經貿往來應該按照相關規定處理,「如果在不設前提之下,中方要來跟我們磋商,我們也願意跟他們磋商。但中國才剛公告要啟動調查,主要是對方要不要磋商。」
北京在台灣大選年以經濟威脅對台施壓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指出,北京對於臺美友好互動的跳腳表現,除了展現在軍演威嚇上,大多也會伴隨經貿施壓。像是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臺前,中國先祭出一波臺灣食品禁輸令,後又有圍臺軍演。
他估計,北京現在發動臺灣貿易壁壘調查的用意,是在表達對蔡英文總統會晤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不滿。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也表示,中國這次做法是基於政治考量的可能性不低。儘管中國有對台灣施壓的意味,卻未直接宣布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排除是中國先透過貿易壁壘調查給台灣施加壓力。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指出,兩岸經貿不是現在才開始,挑在這個時間點宣布對臺灣發動貿易壁壘調查,意義等同軍演;另外也不排除試圖影響臺灣總統大選,「這個調查的政治意涵較經貿意涵大」。
不過邱俊榮認為,對岸動輒祭出類似干擾,顯示中國市場有高度不確定性,這反而給臺灣產業積極拓展其他市場的動機,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自由時報報導稱,陸委會12日回應,兩岸於2001年底及2002年初先後加入WTO,由於雙方在加入WTO過程中,並未就貨品貿易進行協商,為維護我方利益,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第8條明定,准許輸入臺灣的大陸物品項目,須符合不危害國家安全及對相關產業無重大不良影響的條件。多年來政府依此規定,持續檢討中國物品輸入項目,目前我方尚未對陸方開放的農工產品約有2千餘項。
針對前述我方未對中國開放部分產品進口的問題,陸委會指出,兩岸雙方曾進行磋商,惟因故未能完成,陸方當時亦已充分理解我方立場。本次陸方宣布對臺2455項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我方認為徒增對我方業者之干擾,無助兩岸貿易進一步合作及發展。政府相關機關將持續密注本案後續發展,對於業者可能面臨的問題亦將予以必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