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普京宣布了紙面上數字巨大的增兵令,但其很可能「無法實現」該目標,俄羅斯的兵力增長「將非常小」。圖為2022年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市中心舉行勝利日閱兵期間,俄羅斯軍隊MSTA-S自走榴彈炮陣列穿過紅場。(圖片來源:ALEXANDER NEMENOV/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8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理翺編譯/綜合報導)被入侵的俄羅斯軍隊所佔領的烏克蘭南部扎波羅熱核電站的局勢變得越來越脆弱和危險。該工廠的外部電力週四(8月25日)兩次被切斷,迫使其脫離烏克蘭的電網並引起廣泛停電。
烏克蘭報告,俄羅斯軍隊的炮擊導致一家火力發電廠附近的灰坑著火,這切斷了為扎波羅熱核電站提供冷卻和其它關鍵安全系統的外部電力線,導致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該核電站第1次斷電。而俄羅斯則並未就核電站的安全情況披露過多信息,而是重複之前的宣傳,指責烏克蘭人發動了炮擊。
昨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一場演講中猛烈抨擊俄羅斯製造核災難風險,而輻射災難差一點兒就爆發了。
「世界必須明白這是什麼威脅:如果柴油發電機沒有打開,如果自動化系統和我們工廠的員工在停電後沒有做出反應,那麼我們(現在)就已經是在被迫克服輻射事故的後果了。」澤連斯基指出當時情況的驚險,併發出了強烈的譴責。
「俄羅斯讓烏克蘭和所有歐洲人處於距離輻射災難僅一步之遙的境地。」
聯合國監管機構發誓 「在未來幾天內」檢查烏克蘭核電站
澤連斯基呼籲聯合國核監督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採取比現在更快的行動」,向俄軍施壓,要求其離開扎波羅熱核電站。自俄羅斯2月24日入侵初期以來,該設施一直被俄羅斯軍隊佔領。
「俄羅斯軍隊在核電站停留的每一分鐘都是全球輻射災難的風險。」他在週四晚間的講話中說道。
美國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拜登(Biden)總統與澤連斯基在電話中討論了此事,烏克蘭總統稱其為「非常有建設性、積極、相當長久且富有成效」。
美國白宮在有關電話的聲明中披露,兩位領導人呼籲俄羅斯將該工廠的完全控制權交還給烏克蘭,並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考察該設施。
澤連斯基表示,他「感謝」拜登理解烏克蘭和歐洲面臨的嚴峻局勢——俄羅斯軍隊佔領了扎波羅熱核電站。他指出,如果國際原子能機構不立即進入該工廠,情況可能會變得「不可逆轉」。
「這(國際原子能機構進入該工廠)可以在幾天之內完成,在佔領者將局勢推向不可逆轉的地步之前。」
「如果風開始將輻射污染吹遍歐洲,那麼現在做(阻止)比以後做更容易。」
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一份聲明中強調,迫切需要檢查該工廠的安全狀況。
扎波羅熱核電站由俄羅斯軍隊控制,但其強迫入侵戰爭之前該工廠的烏克蘭工作人員運營。
「幾乎每天在扎波羅熱核電站或其附近都會發生新事件。我們不能再浪費時間了。」聯合國核監督機構總幹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說道,並公布了時間表。
「我決心在未來幾天親自帶領國際原子能機構訪問該工廠,以幫助穩定那裡的核安全和安保局勢。」
普京急需新兵 但恐「無法實現」目標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烏克蘭步履蹣跚的「特別軍事行動」(俄羅斯對入侵烏克蘭的官方說法)的頭6個月遭受挫敗和重創後,終於不得不下令大幅增加軍隊規模。
然而,專家表示,此舉不太可能在烏克蘭前線盡快為俄軍補充增援部隊。
普京的法令將從明年開始將俄羅斯武裝部隊的授權人數從101萬增加到115萬,紙面上增加了13.7萬。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戰爭研究所指出,普京此舉「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產生顯著的戰鬥力」,代表了一個「可能無法實現」的目標,即使那是一個「相對溫和」的目標。
「宣布相對適度(但可能仍然無法實現)增加最終力量的目標,強烈表明普京仍然決心避免全面動員。」「但按照法令的規定,克里姆林宮不太可能產生足夠的兵力來達到超過1,150,000名士兵的最終兵力。」美國戰爭研究所評估道。
「俄羅斯軍隊歷來沒有達到其最終兵力目標。」
「例如,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2022年它只有大約850,000名現役軍人,遠低於其名義上超過100萬的最終兵力目標。」該智庫披露。
美國戰爭研究所接著指出了俄羅斯增兵面臨的另一個巨大困難,即招募的新兵沒人訓練,並給出了總結。
「除了俄羅斯面臨招募人員上的挑戰外,自2月24日(入侵戰爭開始)以來,俄羅斯的淨訓練能力可能有所下降,因為克里姆林宮部署了訓練人員參與戰鬥,據報導這些訓練人員也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俄羅斯戰鬥力的淨增加將非常小。」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