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的白宮羅斯福廳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虛擬峰會。(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圖MANDEL NGAN)
【看中國2021年12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成容編譯/綜合)分析人士認為,本月與國防預算增長同時進行的中美軍事對話,揭示了美國總統拜登對華政策的一個關鍵部分:一邊談判一邊備戰。
據《美國之音》12月19日報導,美國參議院週三(15日)投票通過了《國防授權法案》(NDAA),該法案授權了77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比拜登要求的多出250億美元,其中包括71億美元用於旨在遏制中國擴張的《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
而從週二(14日)到週四(16日),來自美國印太司令部、海軍和空軍的代表與中共海軍和空軍的同行進行了虛擬會談,討論如何在亞洲有爭議的水道中保持安全。
位於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的亞太進步之路基金會(Asia-Pacific Pathways to Progress Foundation)研究員拉貝納(Aaron Rabena)說:「美國軍方,他們做他們必須做的事情,比如在南海開展航行自由行動,但他們也確保有護欄,他們繼續保持與中國人的溝通渠道暢通。」
華盛頓在2019年,將軍艦通過南中國海的次數增加到每年10次,2020年重複了這一數字。美國官員將這些航行描述為「航行自由行動」。
中國和美國正處於學者們所描述的「大國競爭」中,華盛頓特別針對對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的擴張,而美國將附近國家視為地緣政治盟友。分析人士說,拜登將繼續進行這種競爭,但希望能阻止任何暴力衝突。
在加強國防的同時進行談判
15日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包括一項國會支持臺灣防務的聲明,以及禁止國防部採購用來自中國動盪和大部分為穆斯林的新疆地區的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該法案現在需要拜登的簽署。
美國印太司令部在一份聲明中說,軍事會談是一個始於1998年的過程,其目的是減少風險並改善空中和海上的「行動安全」。週五(17日)的聲明說,美國和中國官員討論了這次堅持「專業精神」並審查了「與安全有關的事件」。
中國將350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的南中國海稱為自己的海域,與軍事上較弱的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和越南的主張發生衝突。美國軍艦也在臺灣海峽航行,這是對中共的警告,不要攻擊這個中共聲稱是自己的自治島嶼。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下屬的亞洲海上透明度倡議(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主任格波林(Gregory Poling)說,危機管理,如「船對船協議」和工作熱線,是美國軍方對中國的首要任務。
波林說:「在外交領域甚至經濟領域出現緊張局勢是可以的,但沒有人希望它走出所謂的灰色地帶,進入公開衝突。」
雙管齊下的對華戰略
11月中旬,拜登與習近平進行首次視頻峰會,拜登表示,會談是其政策的一部分。這樣的高層對話,在前總統川普任期的後期被中斷。分析人士認為,這一事件是一個突破口,可能會慢慢導致就更重要的問題進行會談,這些問題自2017年以來在貿易、領事事務和地緣政治分歧方面阻礙了中美關係。
根據白宮的一份聲明,美國總統在與習近平的交談中,「強調了管理戰略風險的重要性」,但同時強調了美國將繼續堅持其利益和價值觀。
拉貝納說,拜登正在尋求一種「與中國進行一種可管理的競爭」,
學者們認為,上週軍事會談的成功可能取決於接下來的內容。拉貝納說,例如,如果美國政府在航行自由演習和與臺灣的軍事接觸方面有所收斂,北京和華盛頓可能在12月14日至16日的會談中達成了「共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海事安全研究員科赫(Collin Koh)說,後續會談和最終的「建立信任措施」,將表明拜登-習近平的峰會產生了影響。
但是,根據國防部2021年中期的聲明,華盛頓的《太平洋威懾倡議》稱中國是美軍的「頭號步步緊逼的挑戰」,並稱2022年的預算「將用於發展和採購支持聯合部隊殺傷力的防禦能力,特別是在被拒絕的環境中提供可生存的打擊和對峙能力」,
科赫說:「鑒於仍有一些緊迫的問題繼續困擾著雙邊關係,我相信中國人和美國人可能都覺得有必要在這個層面上繼續對話。」
中國國營媒體對本週的美中會談保持沉默,但中國共產黨擁有的《中國日報》新聞網站一年前曾抨擊《太平洋威懾倡議》是其他亞洲國家的負擔,而不是「對中國的強烈信號」。
但是,一年後,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稱,美國加緊編織圍堵中國「軍事網」,並表示, 美軍發布的「全球態勢評估」報告顯示,印太地區是美軍部署的優先地區。華盛頓的一個突出動作是,強化在關島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軍方的有關報告充分暴露了美方將印太軍事化,不遺餘力圍堵、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