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恆生主要指數今年表現全球最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12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2021年,對於港股來說,是有史以來最悲哀的一年。年初至今,恆生指數累計跌幅14%,有「港版納指」之稱的恆生科技指數12月16日盤中更是再創發布以來新低,年內跌幅逾三成。據報導,恆生主要指數今年表現全球最差。
在道指、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不斷創出新高的同時,曾經紅火的港股卻一落千丈,年內不斷下探,淪為全球今年表現最差的股指。
據《證券時報》報導,在主要股指上,恆生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下跌14%,素有「港版納指」之稱的恆生科技指數更是創出發布以來新低,年內跌幅逾三成,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累計跌幅逾20%。
恆生指數淪為今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股指,與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同期漲幅均超過20%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分析說,港股通跟美股之間的走勢分化,可能跟資金回流美股重倉核心資產有關,「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的頭部公司比如蘋果、亞馬遜、微軟、英偉達等都創下新高,而恆指的權重成份股遭到資金的拋售壓力巨大,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從而拖累恆指表現。」
華興資本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認為,近年來港股市場與在美上市中概股的關聯性大幅上升。尤其是大量赴港第二上市企業被納入恆指相關指數,導致中概股的調整壓力對港股的傳導效應越發明顯。
報導說,由於政策面的情緒壓力,港股市場情緒偏負面,再加上美國證監會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中概股必須提交審計底稿以及政府干預的潛在風險,讓在美中概股全面下挫。
有香港基金經理表示:「短期市場避險情緒加劇,並擔心美國進一步限制投資中國,導致機構拋售,繼續加劇市場失去流動性,而連鎖反應使得更多機構被迫賣出,從而出現了罕見的連續殺跌。外資流出是誘發港股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港美股之間走勢出現分化。」
而最直接的體現,則是港股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們的股價,直接蒸發超10萬億。
在港交所上市的30只最大型科技板塊股份,當前權重股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小米、快手,舜宇光學科技,涵蓋了網際網路、電商、社交、消費電子、半導體等行業。
這30只成份股中,年初至今只有5只股票上漲,25只股票下跌,30只成份股最新總市值較年內高位蒸發約10萬億港元。
另外,房地產企業違約的風險加劇了港股市場憂慮
外溢。下半年,內房債務危機促使港股出現多米諾牌效應。在內外因素疊加下,恆生主要指數表現低迷,一些核心資產股價甚至遭遇「腳踝斬」。
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香港外匯基金三季投資虧損高達132億港元,主要受累於香港股票投資,單季虧損達到263億港元。
在北京政府加強了對香港的管制後,香港已不復是昔日的香港,外資和南下資金紛紛「逃離」。
彭博數據顯示,11月外資持續流出港股市場,單月淨賣出超過350億港元,其中網際網路電商、地產、能源等遭到外資的持續減持。
根據中信證券統計,外資在7月單月流出恆生綜指成份股規模接近202億港元,其中流出中資股178億港元,流出香港本地股24億港元。
2021年初至8月份,外資累計流出港股市場規模超過3200億港元,其中流出中資股3000億港元,香港本地股流出200億港元。
與此同時,也有美元資金流出香港的說法。
南向資金自今年6月中旬以來一度持續淨流出港股市場,7月更是創記錄淨賣出635億港元,創互聯互通機制建立以來最大單月淨賣出。
雖然超過4000億港元南向資金湧入港股,填補了外資流出的真空,但依然沒能穩住港股下跌趨勢。
昔日的亞洲金融中心,淪落到如今的地步,按照網友的話說 「外資都跑了,以後的香港又是一個小漁村,不是世界金融中心了。」 「用腳都知道是為什麼,但不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