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當局給地方「開後門」,但政府財政已經捉襟見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11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財政部公布最新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數據顯示,地方債創新高,並且多為借新還舊。雖然習近平當局給地方「開後門」,但政府財政已經捉襟見肘。
中國財政部11月23日最新公布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合計6.4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6%,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再融資債券發行2.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5%。
也就是說,今年地方債發行增加主要是由再融資債券增量所致。而中國財政部指出,再融資債用途轉變為「用於償還政府存量債務」,意味著地方政府融資並未投入經濟發展,只是依靠借新還舊來維持基層運轉。
另外,截至今年10月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29.7萬億元。而按地區劃分,今年1月至10月,廣東省債券發行規模最大,為5894億元。
據《自由亞洲》電臺11月23日報導,中國獨立金融學者鞏勝利表示,中國地方政府目前缺錢的情況,「可能比任何時期都要嚴峻」,並估計地方債務將持續增長,地方政府需要花費的範疇只會不斷增加。
中國金融學者陳有成指出,地方政府的收入來自「稅、利、債、費」四方面,即是政府稅收、國有企業的利潤、發行債券,以及政府收取的罰款等各種費用。地方政府之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房地產市場和土地收入,但如今這兩方面的發展都不如以往般堅挺,加上從疫情以來,民營企業的經營也逐漸艱難,難以向政府繳納足夠稅收,讓地方收入減少,所以只能不斷借貸。
而國際投行高盛在10月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地方債總額已由2013年的16萬億元增至2020年底的53萬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GDP的52%,且高於官方公布的政府尚未清償債務總額。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中國各地政府可讓貸款不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借貸渠道,但是,金融市場仍將其視為地方政府負債。
所謂地方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等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的目的。
撰寫報告的高盛經濟學家魏靜嫻發現,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大多集中在基建、交通和工業集團等產業,合計佔債務總額近近40%。
對此,魏靜嫻在報告中寫道,「可能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增加地方政府融資的靈活性來支持整體經濟增長。」
不僅債務規模巨大,政府財政收入也出現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有盈餘的省市只有8個,由多至少依次為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山東和福建,其餘23個省市全部都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進行補貼。
上述8個有盈餘的省市當中,扣除中央轉移支付後,一共向中央上繳27820.54億元,其中有超過八成來自南方省市,剩下來自北方的北京、天津和山東,佔比只有不到兩成。
「天鈞政經」智庫研究員任重道表示,財權上收,事權下放,是最近十年來中央和地方矛盾的焦點。習近平當局掌控七成的財權,而地方政府恰恰相反,活干的多,收入卻越來越少。
任重道指出,近年來,地方政府由於貪腐、巧立名目花錢等因素,導致財政不足的問題一直都比較嚴重。地方政府的收支都嚴重依賴於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稅收返還等。「就是中央看哪個省市財政困難,都會撥款過去,哪個地方官員經常哭窮,和財政部、發改委等官員拉關係,就會獲得比較多的撥款和項目。在疫情等因素的衝擊下,地方政府也將更加依賴中央財政」。
財政出問題,中央層面多次會議聲稱要「過緊日子」。目前,基層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教師叫苦連天,感嘆「緊日子」真的來了。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布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1)》,對十四五時期財政收支作出預測,未來幾年財政缺口規模將擴大趨勢。
報告顯示,因去年基數較低,以致2021年財政收入增速顯著提升外,十四五期間財政收入增速繼續放緩,而財政支出卻保持增長,平均財政支出增速在7.5%以上。
報告稱,若與2020年比較,在不考慮改革的情形下預測,2021年財政收支缺口會收窄至約4.7萬億元。不過,此後幾年財政缺口規模將維持擴大態勢,預計到2025年,財政缺口將達10.7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