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個月來有500宗地塊流拍,進一步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9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房地產被官方定義為威脅金融穩定的「灰犀牛」,恆大集團債務危機爆發,其它眾多的開發商都有巨額債務,近2個月來有500宗地塊流拍,也會進一步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今年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承認,「房地產領域的核心題目仍是泡沫比較大,金融化、泡沫化傾向比較強,是金融體系最大灰犀牛。」
「灰犀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首次提出,並在她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做出具體描述:「灰犀牛指的是概率極大、衝擊力極強卻被忽視的風險,一個我們應該意識到的風險,就像一頭兩噸重的犀牛,把牛角對準我們全速攻擊。」
早在2017年7月17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黑天鵝」通常指的是小概率但影響巨大、難以預知且罕見的事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被經濟學界認為是典型的「黑天鵝」事件。
中國監管部門一直關注著房地產市場,去年8月20日,要求開發商遵守一系列準則來提高他們的信用度。這些準則限制了他們的借貸能力,使它們的償還債務的壓力加重。
據《路透社》報導,目前北京當局最擔憂的是,恐發生一波房地產開發商崩潰倒閉;恆大集團甩賣資產可能會導致行業傾軋,導致債務高企的房地產開發商崩潰,使這個佔中國經濟四分之一的領域陷入癱瘓。法國外貿銀行分析師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說,「中國最顯而易見的‘灰犀牛’,也就是房地產行業正面臨越來越大壓力。」
在上週,杭州、瀋陽、合肥宅地成批量流拍,開發商不再拿地而紛紛集體「躺平」。據統計,今年6至7月,中國各城市已有近500宗地塊流拍。市場開始擔心,地方政府一旦失去賣地收入,財政拮据問題將會進一步惡化。
中國樓市的寒冬提前來臨。已多年連續大規模賣地的浙江杭州,近期第一次在土拍市場受到冷遇。截至9月15日,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10宗競品質地塊報名截止,有9宗地塊報名未達標,相當於提前宣告流拍。
分析指,現在各地房源很多,房價高企好多人買不起房。開發商資金無法回籠,就沒資金去拿新的土地。現在政府把土地掛在網上,但拍賣的時候流拍,開發商不再拿地。
那麼「灰犀牛」有多大?房地產開發商欠多少錢?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開發商負債總額達到7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那一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99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商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購房者為其新家支付的預付款。這些資金不支付利息,相當於是開發商的無息貸款。此外,它們沒有具體的到期時間。購房者承擔施工延誤的風險,這將延長他們提前付款和入住之間的時間。
截至2020年底,中國各銀行的房地產相關貸款餘額49.5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抵押貸款34.4萬億元。
9月20日,《自由亞洲》電臺文章認為,儘管中國自然資源部在8月曾召開閉門會議,要求各城第二次集中供地的宅地溢價率不得超15%,且不得提高起拍價,被視為地方政府讓利,但是置身嚴格調控大環境中的房地產開發商,多數還是選擇了「躺平」。
文章指出,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中獲益最多的不是開發商,而是地方政府:「政府已經獲得了房地產開放項目中的70%,從土地價格到後期的各種稅收和收費,剩餘30%既有房地產商利潤,又有造價成本,還有各種費用。但是這30%要養活幾十個行業。」
中國各地政府去年從土地出讓中,獲得8.4萬億元收入,同比增長16%。但是,不久前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將全部劃入國家稅務部門,這加強對地方財政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