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持續打壓科技巨頭,滴滴出行恐損失近600萬新用戶。(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7月12日訊】中國網約車龍頭滴滴出行7月2日遭安全審查後,股價一週來已從最高點下跌達三成,造成美國投資人的重大損失,也引發中國網民的熱議。對此,分析人士表示,這是北京當局以網路安全為由,打壓民營科技巨頭和其背後的資本勢力的一貫手法。他們說,遭到官方示警卻還是執意赴美上市的滴滴,不聽話的下場,很可能因此損失近600萬新用戶。
據美國之音報導,趕在中共百年黨慶前,滴滴出行風光到美國上市,估值一度超過670億美元。但不到48小時,中國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網信辦)不僅對其啟動網路安全審查,7月4日還進一步以滴滴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資的理由,要求其下架app,暫停吸收新會員。
一週以來滴滴股價慘跌,7月8日收在每股11.21美元,相較7月1日每股16.4美元的高點,跌幅達三成,美股投資人一片哀號。
除了滴滴,中共網信辦的打擊面還波及其他兩大網路企業—職場信息平臺的看準網、以及同樣也於6月赴美上市的數字貨運龍頭滿幫集團,他們旗下的應用程式「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都必須暫停新客戶的註冊。
同時,中共國務院還警告大型企業,將全面加強數據安全,並收緊對海外上市的監督。
中國網民熱議
美國之音報導稱,北京官方打壓中國科技業雖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滴滴事件一出,還是引發中國網民熱議。
廣東省的滴滴司機劉先生通過上傳到微博的影片表示:「滴滴好,我們未必好。但是滴滴過得不好,我們肯定跟著過得不好。政府對滴滴的監管,對我們這種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來說,我們只能看熱鬧,僅此而已。」
其他網民則不以為然地說:「滴滴就算出事,乘客或司機都可以換到T3等其他平臺,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滴滴遭監管後,網路盛傳滴滴是因為上市後、恐因此將具敏感性的中國用戶和道路數據泄漏給美國政府,所以,引發北京官方反彈,要嚴查數據出境。
不過,滴滴副總裁李敏早在上週末就通過微薄澄清:「和其它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一樣,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中國的伺務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滴滴並稱,將配合相關審查工作。
滴滴恐失600萬新用戶
但審查工作恐將大舉影響滴滴的業務發展,尤其在中國網約車乘客與司機對品牌忠誠度不高的前提下,Sanford C. Bernstein駐香港的分析師Cherry Leung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一般狀況下,此次網路數據安全調查時間若持續達6週,這期間,滴滴可能損失600萬新用戶。」
據報導,2012年滴滴打車在中國北京創立,9年來,經過總計21次的融資與兩次合併,一躍成為中國網約車市場霸主,全球用戶數高達5.5億人,但多數都在中國。截至去年底,在中國網約車市場的佔有率達88%。滴滴背後最大的股東是日本軟銀集團,其他股東還包括騰訊集團、阿里巴巴、金沙江創投、紅杉資本等。
不過,滴滴在推動業務多元化、開拓新市場上並不順利,今年第一季約9成的業務依舊來自中國網約車服務,過去3年都呈現虧損狀態。其在網約車的核心業務上,更面臨T3、曹操專車等其他同行的激烈競爭,中國網約車的共同特色就是大手筆砸錢,吸引乘客與司機。
面對龐大競爭壓力,滴滴亟欲拓展海外市場,更需要龐大資金支撐營運。因此,雖然,之前早已遭北京當局要求改革營運、改善對司機不公平待遇等警告,但滴滴積極推動赴美上市計畫。
赴美上市急籌資
北京當局對科技業巨頭嚴審監管早已開始,且滴滴不僅一次被當局示警,卻為何沒有吸取螞蟻集團上市案被臨時叫停的教訓,反而加快時程積極赴美上市呢?
香港智易東方證卷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藺常念告訴美國之音:「滴滴早(就)知道網信辦(在)調查,所以加快美國上市,上市速度很快,大家都預期不到,一般原本預期半年之後才會上市,沒想到一兩個星期就上市了。公司基本上想是要籌資,不想像螞蟻集團一樣上市前被叫停,不然什麼錢都拿不到,這純粹是商業決定與政治無關。」
打壓紅色家族
不過,律師、政治評論人桑普認為,北京當局此舉還有打壓民企資本家勢力的政治目的。桑普向美國之音採訪表示:「中共內部鬥爭仍很嚴重,以滴滴為例,就是針對其背後複雜的龐大資本與股東結構,股東不僅有許多外資,還有不少紅色家族,主要就是要打壓紅色家族,削弱其資本與勢力。」
他還說:「北京當局此波打壓行動具政治目的。中國企業中都有共產黨的部門,滴滴等企業當然也有。當局對滴滴多次示警,但滴滴屢勸不聽,透過保密加速方式積極赴美上市,而中共在其上市後出重手打擊,等於是在眾人面前重擊滴滴,要警告不聽話的後果,就是面臨股價重挫,更多嚴厲審查。」
而台大電機系教授林宗男則認為,這次的打壓行動也有劍指美國的作用。他向美國之音表示:「在美中對抗格局下,網路、數據安全只是中共執行監管、打壓的藉口,就是要打擊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
據觀察網等中國媒體的報導,這應該是《網路安全法》於2017年中旬上路後,北京首度執行的監管行動。《華爾街日報》報導稱,針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網信辦似乎已承擔下監管責任,而其權力上升,透露出北京政府想解決監管、經濟與金融監管機關間缺乏協調問題。
除了《網路安全法》,中國未來將推出《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以更完整建立網路數據的監管法律體系。《數據安全法》預定9月1日正式實施;而《個人信息保護法》據報載會於8月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審議,基本上已到三審三讀的階段,一般預估會順利通過。
北京高層監管意見分歧
美國之音報導稱,《數據安全法》對數據的蒐集、使用、處理和傳輸等過程都將有所規定,尤其第3章載明,將建立數據分級保護、風險評估、應急處置、安全審查等多項機制。而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重點,則是規範企業在中國境內蒐集的數據該如何出境。北京高層據報載對數據監管分持不同意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官員主張在數據蒐集和處理上,應給民營企業更大的自主性,以利創新。但安全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則認為科技巨頭擴張太大,且拒絕和政府分享數據,應加強監管。
分析人士認為,北京的一連串打擊行動與網路安全無關,因為,中國目前在企業都有黨支部,要取得數據並不困難。針對中國陸續實施的網路數據規管法律,他們也說,是為了讓打壓行動更動師出有名,這代表,未來中國企業與外資企業都將面臨被嚴厲監管的狀況,而中國科技業者赴美上市之路恐將被凍結。
打壓扼殺創新力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商務與經濟高階顧問兼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在接受CNBC訪問時指出,北京當局有理由打擊涉及壟斷的企業,但恐怕將扼殺民間企業創新力,尤其當民間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大推手。
港智易東方證卷的藺常念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說:「更趨嚴的監管對中國科技網路業是壞消息,由中國科網股跌勢就能知道,對整體經濟發展影響或許半年就能夠看的出來。」
但桑普則不認同,他說,中國科技網路業者的創新力並未強大到足以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他說:「中國科技業會強盛與大批海外留學生歸國有關係,可以看到80、90年代的中關村發展相當蓬勃,當時有(筆電商)聯想等大型企業,現在的中關村相對落寞。(中國)科網業創新力無法與歐美同業比擬,就以滴滴為例,基本上技術就與Uber一樣。因此要說,嚴格網路監管法規會扼殺中國科網業,不如說,中共就是要把科網企業掌握的數據收歸國有,對產業殺傷力有限,更遑論對整體經濟發展影響。中國創新技術發展層次還是不高,多半仍是依賴勞力密集的產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規管趨嚴衍生商機?
部分中國媒體與專家還樂觀看待《數據安全法》實施後的網路數據市場商機。他們認為,該法規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不同類型的數據資產將因此有不同保護機制,可能會催生隱私計算等新技術與相關市場的商機。
對此,臺灣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組長許芳瑜略表認同。她向美國之音表示:「在中國的環境之下,確實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們是依據資料本身去做分類與分級,不過因為目前細項未發布,還無法判斷實際情況。中國立法出發點與其他國家不同,以非個人資料來說,臺灣的資通安全管理法的管理目標並非是數據本身,而真是針對不同機關、不同信息系統去做資安分類分級的判斷。」
不過,台大教授林宗男並不認同。他說,更趨嚴厲的法規,不會衍生出更多市場商機。林宗男說:「阿里巴巴等大型科網公司目前掌握大量個人資訊與網路設據,且尚未受到大量規範情況下,能夠自主創造出的市場商機才龐大。當局透過實施《數據安全法》等網管法律,只是讓打壓行動更師出有名,以後連同對付外資企業也是同樣手法。」
他還說,就算沒有數據安全法,北京政府想要民營企業掌握的這些資訊,北京當局要獲取是易如反掌。在中國現行法令制度下,所有的企業都要配合北京政府國安的理由,來提供政府所需要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