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追求利益沒有錯,但要將「仁」放在「利」之前。(圖片來源:Adobestock)
追求自利是否會破壞社會和諧?
在一個以自利(self-interest)為驅動力的社會中,追求自利會不會導致對他人的傷害,以致破壞社會和諧,阻礙經濟成長?十八世紀蘇格蘭哲學家也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史密斯認為不會。
第一,從巿場的觀點看,在交易的過程中,交易雙方各自爭取自己的利益,巿場機制會決定公平的價格,讓買賣雙方都得到滿意的結果。
第二,從倫理的觀點看,史密斯認為人性有利己的成分,也有利他的成分。利己之心讓我們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聲,因而產生審慎的美德(the virtue of prudence)。利他之心讓我們關心他人的利益,因而產生公平的美德(the virtue of justice)和仁慈的美德(the virtue of benevolence)。
公平是不使他人的利益減少,仁慈是使他人的利益增加;公平接近孔子的「義」,仁慈接近孔子的「仁」。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過程中,如果堅守公平的美德,則自己的利益增加,不是來自他人利益的減少,而是因為創造了增加的價值(added value),使社會的總價值增加。
現代成長時代所需要的基本改變是改變價值觀,將倫理價值放在經濟價值的前面,「仁」放在利的前面。
司馬遷說:
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德國的哲學家康德說:當自利進入心中,我們再也無法辨別是非。只有將「仁」放在利的前面,我們追求利益的活動,才會避免造成對他人、社會、和環境的傷害,為社會創造淨增加的經濟價值。
傳統停滯時代沒有以人均產值為特質的現代經濟成長,不是因為人民不想追求經濟利益,而是因為缺少持續的技術進步。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如果追求財富就可以致富,讓經濟成長,世界上還會有窮人和貧窮的國家嗎?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十一》)追求利益的慾望是大自然賦予一切生物的本能,沒有此一慾望根本不可能生存。所以亞當.史密斯將追求自己的利益當作審慎的美德,怎麼會是罪惡呢?違背倫理取得利益才是罪惡。
君子的人生理想
其次,政府的首長與企業的決策人士都應是君子。因為君子的人生理想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成就社會的利益,從造福人群的自我實現中感到幸福,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過去技術與經濟停滯時代,想要造福人群就要進入政府為官;正直誠信,心裡想的是全民的福利,不是自己的官位和權勢。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十三》)現代成長時代工商業發達,企業為社會創造(經濟)價值就是造福人群。因為企業為社會創造所得與就業,讓所有參與的人有收入,養家活口,教育子女,施展抱負,在社會階梯上晉陞。
企業也是現代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君子企業家也應和君子官員一樣,心裡想的不光是股東的利潤,並且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在追求企業利潤與成長的同時,發揮企業經營的「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 ),維護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孔子思想在二十一世紀可以做出的重大貢獻。
最後,進入現代成長時代,社會誘因制度在政府組織之外,增加很多中間組織,其中最龐大、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組織。在現代工商社會中,企業組織擁有最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也是所得與就業最主要的來源。如果企業和政府一起,共同以倫理價值引導全民的行為,「誘進以仁義」,然後以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加以支持,「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一定可以引導全民追求自己利益的努力,達到增進社會全民福利的目的,扭轉當前追求自利導致社會經濟與環境無法持續的困境。
本文整理、節錄自孫震《孔子新傳》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