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有多難?(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21年3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文儷綜合報導)近期,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通知,稱2021年的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但基於國內外環境和疫情變化下存在不確定性,促進就業任務亦更加艱鉅。除了強調一些傳統就業領域要多創造就業機會外,還特別指出要引導扶持創業創新,支持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等。
3月10日,中國人社部印發《關於做好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稱高校畢業生就業關係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和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指出,2021年的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鑒於國內外環境和疫情變化下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促進畢業生就業非常艱鉅。
通知強調,企業就業仍然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而中小微企業也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除此之外,當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督促國有企業擴招畢業生,並加快擴招任務落地,同時還要開拓重大戰略就業崗位,如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等建設需要,應及時發布人才需求目錄,建立供求信息對接平臺,引導畢業生到重點領域就業。還有就是要鼓勵基層就業,如社區服務、教育醫療及農業技術等人才緊缺領域開發崗位。
鼓勵畢業生創業引爭議
除了上述傳統就業領域,該通知還特別指出,各地要引導扶持創業創新,積極支持「有意願、有潛能」的畢業生投身創業創新。支持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非全日制就業和平臺就業。
相關消息一出,就引得中國網友大量網友圍觀質疑:
「大學生創業?本錢呢?這不是懶政嗎?大學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有多難是顯而易見的吧,非要讓大家都冒起傾家蕩產的風險嗎?什麼小本買賣,你問問有多少大學畢業生苦讀這麼多年,最後畢業了願意來擺個地攤賣水果?」
「就退一步說,真有畢業生擺地攤賣水果,城管允許嗎?」
「還有人列舉創業有多少貸款優惠政策的,創業就有賠的風險,普通人和窮人根本賠不起,還不上。」
「神經一樣,剛畢業出來連房租都付不起,還給你創業呢,投資的錢都沒有,誰理你?說什麼貸款,誰能保證一定成功還得起貸款?」
「個體經營又何必等到大學畢業?是不是16歲就可以擺地攤了?擺地攤要多少文化?錢不會認錯了,就能做生意。」
網友紛紛批評:「畢業生創業成功的案例太少了,但是這種‘鼓勵’明顯是想讓這種你們所說的‘成功’成為多數的一般現象,可能嗎?這要讓畢業生冒多少風險?所以說,很明顯這種‘鼓勵’是在推卸責任。任何國家政府部門都有責任開發就業崗位,保障就業率,而不是一股腦把這些責任用一條‘鼓勵’推給畢業生自己。這簡直就是割了學生的韭菜,再繼續割畢業生的韭菜。
還有網友嘲諷道:「好傢伙,本科畢業可以出去擺攤了,我學文學,擺什麼攤呢?」、「賣文章啊、寫書法、蘸硃砂,三塊五塊一套,可以加腸加蛋」、「算命、代寫作業」、「像古代一樣,代寫書信」、「這樣的話,中國擺攤個體戶的平均學歷肯定傲視群雄」、「推車賣炒麵,我也想過,但是優勢路段城管多啊,城管追的車軲轆都得跑掉。」
當局此舉系「政治秀」、「維穩」?
自由亞洲電臺援引中國人民大學退休教授、社會學家周孝正說,「至於說大學生能不能就業,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兒,這不就是底下的小官在騙大官嘛。既然你讓我解決就業問題,我就給你出招啊,比如鼓勵個體戶、地攤經濟等等。」他認為,人社部鼓勵大學生創業實際上就是一場「政治秀」,用中國的俗話來講,這種政策叫‘顧頭不顧腚’。
另外,通知還提到,各地要深入實施「百萬青年技能培訓活動」,增加新興產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等崗位培訓,開發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培訓項目。不過,根據中國人社部近期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72個「最缺工」的職業與生產製造、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有關,僅有19個與專業技術有關。即意味著,中國傳統行業仍然存在巨大的用人缺口,然而這些行業的薪資通常卻比新興產業低得多,也因此導致中國勞動力供需結構性失衡。
另一個值得注意點是,通知中還提出,要加快跟進實名制。稱各地要將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全部納入實名服務,確保「登記到位、聯繫到位、幫扶到位」,對本地戶籍和外地前來求職的畢業生要「應登盡登」,還要各地建立未就業畢業生實名信息資料庫,並稱要在7月底前全部完成。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認為,待業畢業生實名制顯然有維穩目的:「這也對維護社會穩定有一定幫助,因為如果一個人找不到工作,他就極其容易鬧事,比如聚眾、打架鬥毆等等,造成社會不穩定。當局要求他們實名登記,可能有這方面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