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期間,消費成官方熱議話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3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在「兩會」期間,消費成官方熱議話題,多省此前也發布了今年消費增速目標。但是,在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經濟下滑的影響下,百姓並不想花錢消費。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公認是經濟的「三駕馬車」,但是中國的投資和出口增長乏力,尤其北京當局經濟內循環的策略,更需要民眾消費擴大內需。
官媒《新華社》報導稱,去年在「三駕馬車」中,消費恢復相對緩慢,對經濟增長呈負向拉動,今年將如何提振消費?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是指企業或單位通過交易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通常來說,經濟學界觀察各地市場消費情況主要看這一指標。
中共政府「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在熱議這一話題。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
在此前各省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省設定了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體增速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目標增速在10%以上的有海南(15%左右)、廣西(12%以上)、山西(10%)、雲南(10%以上)、四川(10%)等地;河南(9%)、安徽(9%以上)、寧夏(8%左右)、陝西(7.5%左右)、重慶(7%)、甘肅(7%)等地將這一目標定在7%以上。
2月17日,《財經》雜誌發文解析中國消費情況,受COVID19疫情和多重複雜因素影響,中國民眾2020年收入少增約1.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收入增速嚴重放緩的同時,民眾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提高,中國住戶儲蓄比2019年同比多增1.6萬億元。在收入增速嚴重放緩、消費下降的雙重打擊下,2020年全年最終消費出現1978年以來首次下降。
決定消費的最重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的增長,COVID19疫情期間民眾經營性收入受影響最嚴重,其中,以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受影響為甚。在工資性收入受影響的人群中,非全職人員及城市流動人口等是最直接的影響群體。
西南財經大學家庭金融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年收入3萬元以下和3萬-5萬元的家庭,預期消費減少幅度最大,表明低收入階層在收入方面受到的衝擊大於中高收入階層。
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國民眾可支配收入增速實際已連續多年呈持續下滑狀態,自2012年的10.6%下降到2015年的7.4%及2019年的5.8%。
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和民眾消費傾向下行,不僅對消費構成雙重打擊,而且是導致中國消費長期低迷的兩個直接原因。
中國社科院在去年12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的收入和消費情況都堪憂。
這份報告名為《休閑綠皮書:2019-2020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內,中國國民年均休閑消費為5647元。其中,個人休閑消費開支在1001-3000元的佔22.7%,在3001-5000元的佔10%,5001-10000元的佔11.1%。11.8%的人年休閑消費開支超過10000元,但卻有高達44.4%的人一年的休閑消費開支只有高收入族群的十分之一,即在1000元以下。
如果以此民調結果為樣本,放大與中國14億的總人口對比,這代表有6.2億人(44.4%的人)每月的休閑消費只有83元。另有3.2億人每年則有3000元以下,相當於每月約人250元的休閑消費資金。
針對該報告,臺灣中經院副研究員吳明澤對《美國之音》表示,從這份民調可以看出,多數中國民眾仍著重在基本生活的消費,少有休閑娛樂消費,而且低收入人口的佔比仍高,再加上貧富差距嚴重,實在讓人很難相信中國已經做到全面脫貧、也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階段。
吳明澤解釋說,333原則是小康社會基本的評估準則,意即,一般小康家庭會將其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維持基本溫飽的生活開銷上,另外三分之一作為儲蓄,最後的三分之一則作為生活享受和休閑娛樂的花費來源。
吳明澤強調,除非大多數的中國人只掙錢、不花錢,否則此民調顯示,中國可能有超過六成的人口(約9.4億人)每年的休閑花費都低於3000元,代表他們過的僅是餬口的日子,實在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富足的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