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不能再依賴基建、房地產、出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2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連年下滑,又遭遇疫情重創,經濟增長不能再依賴基建、房地產、出口,未來增長動能何在?專家指當局要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不要天天想著高精尖的東西」。
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而中國經濟動能正在減弱,雖然許多企業預期疫情一旦結束,全球需求將會反彈,但對於國內外的疫情反覆仍存憂慮,擔心對業務運營和供應鏈進一步造成困擾。
這一點可以從製造業的關鍵數據看出來,2月1日,財新/Markit聯合公布,1月經季節性調整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51.5,創七個月最低。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評價稱,製造業速度明顯放緩,「供給、需求復甦動能減弱」。
在過去40多年的發展中,中共政府通過在全國範圍內的大型基建、房地產投資和出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這些增長引擎逐步衰減、消退。
2月11日,《財經》雜誌發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的訪談文章。他認為,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來講,擴大內需重要的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目前還有約9億人低於中等收入標準,也可看成低收入群體。「我前段時間提出一個想法,今後用10年至15年的時間,使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一倍,達到8億至9億人,也就是讓4億至5億的低收入群體邁入中等收入群體,使得中等收入群體成為多數,目前這部分人的主體就是處在城鄉轉換過程中間的農民工。」
劉世錦認為,要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包括住房、社保等各方面問題,安居才能樂業,將這些問題比較好地解決了,這部分人群的需求潛力才能夠釋放出來。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則認為,要促消費就要讓廣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得更快。如何增加?第一、提高農民工工資,第二、完善社保,第三、脫貧。
中國貧富差距仍然客觀存在,對此,樊綱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創造就業的問題,然後更好地發展各種傳統產業,包括一些低端製造業。「我們還有大量的人需要就業」,「不要天天想著高精尖的東西,而忽視實業發展。」
高精尖指的是高級、精密、尖端的技術或產品。
不過,要促進消費增長也不容易,因為中國通貨膨脹嚴重,民眾購買力下降。
2月1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1月份經濟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一降一升,在去年同期高基數的情況下,1月CPI同比下降0.3%。
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稱,1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4.1%,其中鮮菜、雞蛋價格分別上漲19.0%和11.1%,豬肉、羊肉價格分別上漲5.6%和2.7%。
在2020年1月,CPI同比漲幅達到5.38%的高點,這意味著2021年1月的CPI數據看似較低,但物價同樣高企,處於高通貨膨脹狀態。
一般定義超過3%為通貨膨脹,超過5%就是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而中國民眾的收入情況卻堪憂,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5月28日在記者會上說「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這句話引發輿論熱議。
不久前的1月18日,官方發布了中國經濟2020年全年的成績單。獨立智庫天鈞政經研究員任重道從和民生最相關的收入、消費和脫貧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並指出,從數據可以看出,所謂的經濟內循環重要的支柱--消費不振,內需低迷,其中關鍵原因是民眾收入減少和物價快速上漲。
所謂的國內循環主要靠提振內需,刺激中國民眾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受到疫情的影響,消費數據不樂觀。同時大量家庭債務成分都是房屋貸款,長期來看百姓們的消費能力被透支,消費增長被竭澤而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