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月16日訊】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一年前簽署了貿易協議,該協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雙邊貿易關係,而中國承諾的大幅採購仍然遠遠落後。
美國和中國2020年1月15日在華盛頓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叫停了一場愈演愈烈的貿易戰。根據協議,華盛頓同意部分削減加增的關稅,換取中國兩年內在2017年的貿易水平上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增加2000億美元。該協議還要求中國減少貿易壁壘。
在協議達成的一年後,外界對協議是否成功看法不一。能夠確定的是,中國沒有達到預期採購目標,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只增不減。
一些分析認為,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川普(特朗普)政府改變了人們在經濟領域對中國的看法,使企業重新考慮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夏威夷東西中心資深研究員饒義(Denny Roy)告訴美國之音:「川普政府將爭取建立更加公平的雙邊貿易和投資關係作為美國的優先政策議題,並將美國民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這個問題上。」
饒義也表示,「川普政府過分糾結於貿易逆差問題,允許中國人做出購買更多美國產品的含糊承諾,而不是繼續敦促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
購買不達標
根據川普政府促成的協議,中國同意在去年年底前購買約159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彼得森國家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截至去年11月,中國的實際採購額約為820億美元,約為目標的52%。
相對於對製造業和能源產品的進口,中國在增加農產品進口方面好一些。據上述報告,中國在農產品方面達到了目標的67%,在製造業方面達到了52%,能源方面只達到了31%。
在被問及北京執行該協議的情況時,中國海關總署發言人李魁文1月14日引用數據稱,中國對美國產品進口增長,特別是大豆、豬肉和棉花。
一些經濟學家將這一缺口部分歸因於疫情,這削弱了中國國內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降低了進口能源產品的價格。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杜大偉(David Dollar)從一開始就認為中國無法完成採購目標。
他告訴美國之音:「第一階段協議的核心是中國同意從美國進口更多的產品,這種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協議不是貿易的方式,結果是失敗的。」
此外,很多美國企業批評川普政府對中國加征的關稅增加了他們的成本,導致就業崗位流失和產品價格上漲,傷害了美國的工人和消費者。目前,每年仍有約37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被加征關稅,影響了大部分進口商品。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由於美國對中國加征的關稅和中國的報復性關稅,美國失去了24.5萬個工作機會,部分原因是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和其他產品的美國公司成本上升。
儘管美國努力遏制失衡,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作用只增不減。北京週四表示,在醫療用品出口的強勁推動下,中國去年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順差增長至5350億美元,創下2015年來新高。
結構性問題
除了購買美國商品,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還試圖通過保護知識產權、避免強迫技術轉讓、以及放寬市場准入,來解決美國企業在中國經營長期面臨的結構性障礙。在這方面,北京取得一定進展。
去年6月,中國宣布向外國投資者開放45萬億美元的金融市場,中國央行首次向美國運通發放在中國進行清算業務的許可證;9月,中國市場監管局發布了加大保護商業秘密的草案。
然而,對於寄希望中國國內商業環境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的外企而言,這筆交易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格局。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言人巴裡(Doug Barry)告訴美國之音:「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支持第一階段的順利完成,並與中國達成一致,啟動第二階段的工作,該階段將著力解決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對外國競爭者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以及其他貿易問題。」
拜登和他的助手們沒有明確表示他們將如何處理該貿易協議,但稱將繼續對中國保持強硬態度,並計畫與盟友合作,制定更加一致的對華戰略。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上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政府應該施壓中國繼續完成貿易協議。
儘管一些貿易專家並不完全同意倚重關稅,但想要尋找一種促使中國結構改革、又不會給美國經濟造成壓力的替代手段存在難度。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貿易專家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告訴美國之音:「我預計基調不會那麼對抗,但我認為只有等到中國做出明確讓步,(美國)才能降低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