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華記者:在中國所有話題都是敏感話題(圖)

作者:肖一冰 發表:2020-10-02 07: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媒體
9月27日,香港網路新聞工作中召開記者會(圖片來源:李晴/看中國)

【看中國2020年10月2日訊】西方媒體駐華記者一直都是在很惡劣的環境下工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自從習近平上任以來,尤其是從美中兩國對峙、甚至發動媒體戰以來,這些駐華記者的處境就更加舉步維艱。

《金融時報》的亞洲新聞編輯賈米爾.安德裡尼(Jamil Anderlini)曾經是該報駐北京記者站站長,對外國記者在中國的工作環境很有發言權。在美國愛德華.默羅數字世界中心9月30日的視頻會議上,安德裡尼表示,中國對媒體信息的嚴格管控正在擠壓信息空間。

他說:「我的朋友,前《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安娜.費菲爾德(Anna Fifield)比較了她在中國和朝鮮報導新聞的經歷,她認為兩者之間越來越相似。專制政權同樣管控並操縱信息。在朝鮮,外國記者被騷擾、被驅逐。在中國,中國當局同樣對待報導新疆的外國記者。」

據非營利機構無國界記者組織的2020年世界新聞自由度排名,中國在列入統計的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77位,朝鮮名列最末。

《紐約時報》亞洲記者艾德裡安.卡特(Adrienne Carter)認為,中國對信息的管控不僅表現在操縱新聞媒體,還有對新聞來源的施壓。

她說:「中共當局不僅管控了對敏感內容的報導,比如新疆,同時越來越少的公民願意接受外媒的採訪,這使我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

安德裡尼說,打壓、驅逐記者和管控駐華外國媒體不僅對記者來說是一種災難,更不利於中國自身發展。

他說:「這使新聞報導缺失了更多的角度,無論是對中國讀者還是對全世界關注中國的人來說。缺少中立客觀的理解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糟糕的事。」

美中兩國關係發生嚴重對峙後,也爆發了媒體戰。媒體戰始於今年一月中國當局將三名《華爾街日報》記者驅逐出境。隨後,美國將幾大中國國有媒體列為帶有中共宣傳機器色彩的外交使團。截止目前,中美兩國已對彼此的駐外記者進行了多輪報復性的簽證限制。

這使得美中兩國在對方的記者陣容受到極大影響。《華盛頓郵報》在本月宣布,不再在中國設立記者站。截至目前,《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等著名外國媒體大幅度裁減在華僱員,所有澳大利亞新聞記者都已被驅逐出境。

卡特認為,中美媒體戰是華盛頓和北京的政治博弈,兩國的記者在這場較量中被無辜波及。

安德裡尼稱,中國的國有媒體長期以來受中共當局管控,缺乏獨立性和客觀性。

他說:「無論是新聞還是教科書裡,每一條信息能夠傳達給公眾都是經過嚴格審查和精心設計的。國有媒體一直以來傳達的信息都是基於‘中國偉大,中國共產黨偉大,其他國家很糟糕’的理念。」

卡特認為,中國對信息的管控、對記者的打壓是習近平加強自己權力、維護共產黨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她說:「過去很多CEO願意和我們討論中國的經濟問題而不涉及政治,隨著越來越多的CEO發現自己被禁止接受外國媒體採訪,經濟這個話題也變得敏感而不能討論了。然而在中國現在所有的話題都是敏感話題。」

安德裡尼認為,在中國愈發惡化的媒體環境對外國駐華記者提出了嚴峻挑戰。

他說:「中國當局會指出你在新聞報導裡出現的每一個小錯誤以向你施加壓力。所以作為外國記者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做到準確、客觀和平衡,這也關乎自身媒體在全球的聲譽和可信度。」

中國對香港日益嚴格的統治使香港的公信力遭到國際質疑。迫於不斷惡化的現狀,《紐約時報》在七月宣布,將在明年之前將其香港數字新聞業務遷至首爾。

卡特認為,香港國安法改變了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自由的媒體環境。

她說:「我們有很多在香港的記者現在因為簽證限制和新冠疫情影響無法繼續工作,當然更多的是政治原因。然而中共當局持續增加的壓力對香港本地媒體影響更大。」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今年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已從2002年的第18位下降到2020年的第80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