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以載道」。道存,文存,則正聲不朽,則季鸞之雖死不死也。(圖片來源:人物:網絡;背景:Adobe Stock)
民國報人張季鸞(西元1888年~1941年),名熾章,字季鸞。他畢生從文,於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任孫中山大總統秘書,參與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他是一個新聞記者,身處文人論政的時代,透過他的文章可一窺他的人格;他是一代報人心中的典範,他鏗鏘有聲的文字,鐵肩擔道義的精神,展現出文人、報人的真風骨;他悲國憂時,逝世時,蔣公悼曰:「季鸞先生,一代論宗,精誠愛國,忘劬積瘁,致耗其軀。握手猶溫,莒聞殂謝。斯人不作,天下所悲。」並題輓聯曰:「天下慕正聲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訣四海同悲。」
張季鸞是《大公報》的主編兼主筆,他與《大公報》在一個時代發揮了傳播正聲的作用。胡適曾說,《大公報》是全國最好的報紙;林語堂讚揚《大公報》是辦給「教育程度過高的人」看的。張季鸞於1941年逝世;1949年之後,《大公報》經中共改造、整肅,變為被附體的「妲己」,再無「大公」與公信可言。
現代對張季鸞的記敘是模糊不清的,有讀者讀完有關他的傳記後評論說,讀了整本書,還是不知道張季鸞是怎麽樣一個人,他何以備受尊崇,又何以能稱為「一代論宗」。所幸,文人有文字留世,要找尋真實的張季鸞先生,必要讀其論,透過文字見其精神人格與思想境界。
論國軍喚起國民責任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國民革命軍與日本扶持的德王蒙古軍於綏遠百靈廟發生激戰。當月,張季鸞發表〈國民與國軍〉,以國軍冒塞外嚴寒之堅忍犧牲精神,喚起各界擔負自己對國、對民之責任。
「連日綏遠電,塞外嚴寒,百靈廟一地降至零下三十七、八度,聞之惻然!中原及江南各界同胞亦知零下三十七、八度為如何況味乎?內地省區如平津為號稱較寒之地,然冬季最冷時戶外不過零下十餘度,且為期甚暫,一年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拂曉數小時耳。然凡曾居平津者,當體會此一冬數日之不可耐。今日百靈廟一帶乃較平津最冷時更數倍、數十倍之,蓋未受訓練之青年,雖衣重裘猶不易支持,一旦大風雪之起,則生命安危繫乎呼吸之間,以江南之東較之,其相差之甚,殆不可想像矣!若與上海之跳舞場大飯店相衡,則絕非同一世界矣!
「西安事變」爆發前,國民革命軍與日本扶持的德王蒙古軍於綏遠百靈廟發生激戰。(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雖然,豈特百靈廟哉?綏遠大青山以北千餘里間皆如是也,再西而寧夏之蒙旗,及甘肅西北部亦莫不如是也。國民須牢憶:目下自察邊,以迄隴西數千里間,至少有國軍二十萬人以上為擁護中國之獨立統一自由,在百靈廟同樣或類似之嚴寒中貢獻其生命於國家。此一種偉大嚴肅之事實,凡我國民應刻刻不忘,而凡有圍爐過冬資力之人,尤其一部分生活優厚不感寒威之人,更應切切自愧!
……最近百靈廟之役,本報通訊員稱為『超戰爭的戰爭』,蓋以少數部隊冒寒仰攻,以軍事常理論,勝利甚難,徒賴官兵犧牲的決心,前仆後繼以克之。其所以然者,皆曉然於關係國家民族命運之大,感於嚴重的責任觀念,故勇敢犧牲而不辭也。國民須知攻取百靈廟部隊之精神,即在綏遠、在寧夏一切部隊之精神,同時即全國枕戈待命的全體部隊百餘萬眾共同之精神。如在甘肅戡亂之部隊,其中多有自前年經滇、黔、四川,追擊萬餘里而來,現在綏遠大青山北之酷寒,松潘一帶則夏秋間即已如是。此等國軍為保持中國之獨立統一自由,在共黨放棄武裝的赤化組織之前,不得不盡戡亂責任,費時數年,犧牲重大,今只甘肅一隅矣!國家不容內部有暴動或有對峙的武裝組織存在,否則變亂蔓延,將成今日之西班牙。故在甘部隊之忍痛奮鬥,其精神與在綏部隊悉同,其艱難困苦正相彷彿也。
吾人所欲喚起一般國民注意者,非以上述事實為止,蓋欲請認識國軍進步之意義,而覺悟各界自己之責任。」
論氣節廉恥伸張方法
清末民初,中國在近百年來不平等條約壓迫下,社會風氣日趨於敗壞,民族道德墮落,禮義掃地,廉恥蕩然。蔣公在1934年發起新生活運動前,已多次論述禮義廉恥之重要。1930年元旦,蔣公刊文論提倡氣節廉恥之必要,張季鸞繼之發表〈論提倡氣節廉恥〉,從提倡氣節廉恥的有效方法上再做評論。
「國府主席蔣君於元旦日有文,極論提倡氣節廉恥之必要,中謂『尤可慮者,人心頹隳(音:灰),世風澆漓,以投機取巧為智,以好亂反復為勇,氣節隳地,廉恥道喪』、『則為禍之烈,百千倍於人以武力與經濟之亡我』……蔣氏此文蓋必深有所感,故慨乎言之如此,其主旨吾人誠無異詞矣!兹所欲論者,提倡氣節廉恥之有效的方法在耳。
人類之最大多數,常人也,上智與下愚,皆罕見焉。常人性質,視其所染,染於白斯白,染於黑斯黑,又常人之道德觀,與其生活有密切關係,易言之,乃大部分受支配於利害觀念,有氣節廉恥而安而樂,斯群趨之矣!反之,崇尚氣節廉恥之人,而危而辱而窮困,無恥之徒反得志於當世焉,則多數常人,復誰願棄安樂而就危辱,以戀戀於道德之說哉。是以國民一代之道德如何:本為一種風氣問題,然而有別焉,使提倡風氣者,僅為在野一部分學者之流,而實際政治之趨向與之相反,則有氣節廉恥者,僅能得少數人,如:漢之黨錮、明之東林是,彼時多數之人,仍因生活上之利害,而相染而入於無氣節廉恥之途,故雖有卓出之道德家,無救於國之亡,此亂世之現象也。反之提倡風氣者即統治者本身,以政治上之賞罰,獎勵道德,政府領袖復身為之倡導,則一般中材之人皆自然化之,不必特提倡氣節廉恥,而通國人民自無喪節亡恥者矣,此治世之政軌也。……誰能以公忠體國之精神,領袖全國,而為此大澄清之運動,使氣節廉恥之義,自然成為正軌,則國民定將為其後援矣!吾敢信全國良民,皆抱此同一至感想也!」
論政治之正軌與常道
現代政治出現、興起後,人人似乎都繞不開對政治的思考與討論。1931年1月,張季鸞發表〈政治之正軌與常道〉,以道德、公心為根本,探討從政之人所應遵循的正軌與常道。
「夫政治為眾人之事,乃公而非私。故參與大政者宜忠於所職、忠於所信,不苟且以塞責,不依阿以取容,此正軌也。然而法治之國,於此有一限度焉,即多數取決之事,有發言權者於未決之前儘可獨伸所見,諤諤陳辭,一旦多數從同,國是已定,則少數懷挾異議之人,自處之道,或犧牲成見,服從多數,或引咎而退,遠避責任。二者皆為正理所許,固又法治治國之常道也。中國政好專制,人好模棱,政界諱言論爭,官僚不解信仰,謬習流傳,以無是非、無善惡、無主張,為游泳宦海之無上祕訣。積非成是之餘,認異議為反對,視辯難為鬥爭。如從前國會之罪惡,在於不能忠於職責,而世人非議之者,徒集矢於議員之打架搗亂。實則議會之不能無爭,為世界一般之通例,而中國國會之弊,正為爭之不得其道。乃國人昧於此理,責督議員,不依正規,卒至民意關機,毀於自殺,此皆國民不知政治正軌與常道,不善匡扶所至也。方今國家尚在黨治訓政期中,自猶不足以言民權,然民眾師保之責,固應由國民黨團體負之,非一人所克擔荷。故今日諸大領袖人物,對黨、對國,實負公同連帶的責任,其地位自與尋常官吏不同,其應公私分明,忠於所職、忠於所信,尤應在尋常官吏之服務觀念以上。苟因職務上、信仰上見解各有異同,互相發生爭論,毋寧應為民眾所當歡迎。蓋必如此,政治乃可免於官僚化,國家乃可進於現代化。不過此際所當注意者,爭論應秉公心,態度勿流偏激而已。」
論統一望軍政大覺悟
民國創建後,一度形成軍閥、政客交織而成的政治局面。北伐成功形成國民政府政治上的統一,但此後內亂仍時有發生,對於國家、革命之損害尤為重大。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攻占遼寧、吉林,外患已日迫,內亂仍不止。1931年10月,張季鸞發表〈望軍政各方大覺悟〉,以懇切之意,遒勁之文,勸軍界、政界摒除恩怨,一致覺悟,以國家統一之勢,自强立足於世界。
「自日軍攻占遼吉,國辱民奴,於是促成統一運動之急進,統一,本家常事也;統一不必即能雪國恥,紓國難,而不統一更無以雪國恥,紓國難,是以國民在切齒外患,悲憤填胸之中,聞國民黨內鬨之可望結束,政府之可望統一,極以為不幸中之幸,而日盼其成功之宣布。」
「事之至此,利權問題、鐵道問題等,皆成小事;中國國民尚欲在此後之世界生存,則勢不得不集舉國一致之力,為國家民族爭回一尋常人格!不然,則奴隸而已矣!夫中國之問題,世界之問題也,世界公論,無形之權威自在。轉眼十月十四日之後,國聯自仍必發言,即北美、蘇聯,皆無漠視理。然此為世界所應管,而非中國所當靠。況中國如受害之事主,欲鄰人主公道,必須事主能自立。不然,事主之家已瓦解潰散,成為無主之群,則雖有仗義鄰人,亦只有廢然興嘆已耳!國際之間,何獨不然?是以吾人願大聲疾呼以告朝野各方曰:無論如何,須恢復統一,須維持舞臺。須絕對不起內爭,尤其不許有兵爭!須以群力維持金融財政!在朝者應極力向國人謝罪,在野者則不應乘機有所企圖。至於官吏各人進退之間,應以其適不適、需不需為準,適者、需者,則可留,不適、不需則可去。然在官者皆應恪盡職守,去職者,亦須援助政府;而多年在野之一切人物,當此時機,苟有所貢獻於國家,應努力貢獻,無所貢獻,則姑靜觀之,勿加國家以困難,勿畀世界以笑料!吾兹所論者,為心理與態度的問題,非制壓方法的問題。吾以為凡與政治有關之人,應一致覺悟;在過去政治舞臺有得意、有失意,有冤親、有恩怨,而今則絕對無之。恩怨皆消,冤親同盡!有餘者,只破碎之河山,危辱之民眾,當此時機,惟有同聲一慟,尚何處須策略,何事值競爭哉?果皆能具此心理與態度,則內政之困難,必徐可解除,而外交之肆應,則立生反響;然後國家民族之人格,得以卓立於天壤間!是則凌辱踐踏我者,將必然受其應得之報!近聞和議垂成,而外患更急,故披瀝愚誠,以告當世,凡不甘沉淪為奴者,其必有同感也!」
以文喚眾生已在道中
古往今來,敘及文人,未有不以其文而論其人者。縱觀「一代論宗」張季鸞先生之論,每每能看到善惡、覺悟、信仰、是非、生死、榮辱、悲悔、謝罪、公私、正軌、公道、氣節、智愚、責任、人格等詞彙;每每能看到其以誠心、以真意規勸世人覺悟己任、悲悔謝罪、覺迷回頭等殷切之語;每每能看到其對國家、對民族命運與未來關切之心意。古人云:「文以載道。」道存,文存,則正聲不朽,則季鸞之雖死不死也。
(全文完)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