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喜時不諾,怒時不爭,哀時不語,倦時有終!(以下圖片來源:Adobestock)
古人云:「盛喜之中,勿許人物;盛怒之中,勿答人書。」
情緒波動時,容易做出衝動的選擇。喜時不諾,怒時不爭,哀時不語,倦時有終。
管理好情緒,才能做生活的主人。
一、喜時不諾
狂喜之時,不要輕言承諾,給自己留點餘地。一時高興,不管不顧地在人前誇下海口。應承了做不到的事,過後免不了要左右為難。
《禮記》有言:「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
嘴上答應別人的要求,實際行動卻無法兌現。不如開始就不要答應,這樣反而招人的怨恨。
古人云:「有求而不許,始雖拂人之意,而終不害乎信,故其怨小;諾人而不踐,始雖不拂人意,而終害乎信,故其責大。」
別人有求於你,不答應只是拂了別人的情面;答應好的事情沒能辦到,損害的是自己的誠信。
古時候有個美人,名叫褒姒。褒姒一笑顧盼生輝,因而被獻給國君周幽王。周幽王得到這位絕世美人,內心狂喜不已。
他昭告天下,若有誰能博美人一笑,便許他百兩黃金。恰逢奸臣當道,想出「烽火戲諸侯」的主意。周幽王當即命人燃起烽火,與褒姒在城牆上飲酒歌舞。
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還以為起了戰事,急忙派兵增援。褒姒見諸侯帶兵匆匆趕來,模樣狼狽不堪,果真開懷大笑。奸臣獻計得到了百兩黃金,可周幽王卻因此失去了諸侯的信任。
人的信任,從來都是有限度的。一旦期待落空,甚至感覺受到了欺騙,這份信任就會被收回。
所以,拍胸脯前先要考慮清楚,這件事究竟該不該答應。一個人,越是信口開河,就越難取信於人。
越是信口開河,就越難取信於人。
二、怒時不爭
宋朝有位宰相名叫富弼,以長於辯論聞名。某天,一個窮秀才當街攔住富弼,說:「聽聞你能言善辯,我來問你一個問題。」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卻又不能不理睬,只好讓他說。秀才問:「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答:「我會裝作沒有聽見。」秀才鄙夷地看著他:「枉你熟讀四書五經,原來不過是個縮頭烏龜!」
富弼卻不惱不怒,當真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深感無趣,拂袖離開了。
富弼的僕人很生氣:「這人如此無禮,您為何不開口反駁他呢?」
富弼答:「此人明顯帶著怒氣而來。我若與他爭論,必定吵得面紅耳赤。即便吵贏了他,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此徒勞無益,我又何必與他相爭呢?」
凡成大事者,不能一味逞強鬥狠。而是要權衡利弊、把握輕重。遇見不平之事,不因一時憤怒而失去理智。
如果有人故意惹你、氣你,你大可以把他當成空氣,對他置之不理。
帶著怒意起爭執,既不能夠改善心情,也不能夠解決問題。不爭、不吵、不計較,你將會立於不敗之地。
不爭、不吵、不計較,你將會立於不敗之地。
三、哀時不語
真正的成熟,是心裏有苦,嘴上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悲傷時要學會閉嘴。
世間根本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別人不會因為你哭訴,而對你格外關照;生活也不會因為你抱怨,就對你手下留情。
既然如此,何必一次次地,把傷口撕開給別人看?
曾國藩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徐圖自強。」
他的一生,就是在挫折中越挫越強。先後經歷了江西官場的排擠、湖南官場的指責,又有皇帝的不信任、友軍的不配合,中間還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
其中的辛苦,曾國藩卻從不與人說。只默默地在詩中寫道:「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眼前的困境不能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保持積極的心態,別再怨天尤人、妄自菲薄。等待時機,重新振作起來。
眼前的困境不能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
四、倦時有終
《詩經》有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意思是,人們做事大都有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最後。
《道德經》裡講:「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終如始,恐怕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假使人人都能做到善始善終,那麼天底下就再沒有失敗這回事了。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隨著事情的進展,心理和生理的疲倦也會隨之而來。
此時,能否克服心中的倦怠感,才是決定結果成功與否的的關鍵。
善始善終,則無事不成;虎頭蛇尾,則一事無成。每當你開始懈怠時,提醒自己不要輕言放棄。多一分堅持,就少一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