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故事:「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圖)

作者:今昭 發表:2020-04-23 19: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鹽是「百藥之王」。
鹽是「百藥之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飲食中不可缺乏的調味品,具有防腐、殺菌、解毒、除汙等多種功能,被稱為「百藥之王」。。

在古代,中國古人們也早已認識到鹽的可貴,留下了「赤米白鹽」、「吳鹽勝雪」等許多關於「鹽」的美麗典故。

《尚書•說命》記載殷高宗和賢臣傅說的一段對話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如果要渡大河,就用你作船和槳;如果年歲大旱,就用你作霖雨……比如做甜酒,你就是釀酒的酒麯;如果做羹湯,你就是調味的鹽和梅。)

漢朝的孔安國註解道:「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鹽和梅都是烹飪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比喻國家所需的治世賢才。此後,「鹽梅相成」也被用於形容人的才能性情雖然各不相同,卻可以像調味兼用鹽、梅那樣和衷共濟。如《舊唐書•忠義傳•王義方》:「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

這一段君臣對話,連用譬喻、奇異瑰麗,讀來只覺古時聖君對股肱之臣的殷殷寄望之情躍然紙上,直欲噴湧而出。想來歷朝的青衿學子研讀書經,每每看到這一段時,也不能不生出“三尺龍泉萬卷書,上天生我意何如”的淩雲豪氣,又感到“一肩擔盡古今愁”的  千鈞重任吧。

而在以基督教為信仰背景的西方文明中,《聖經》也記載了耶穌基督教導門徒時說的一句話:“Be the salt of the earth. (做這世上的鹽)” 後來,英語中“the salt of the earth”一詞,就被用以形容誠實善良者、社會的中流砥柱。

兩相對照,這種中西方文化間近乎心有靈犀的相通之處,常令我深思動容。或許橫貫時間和空間,古今中外的聖哲們皆是為教化天下蒼生而來?即便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主旨卻始終一脈貫穿、相容相濟?

文天祥在「正氣歌」序中,講述了他被囚獄中,如何以自身正氣抵禦炎熱、疾病、汙穢等「七氣」,並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保持身體無恙的經歷。「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回顧眼下:天網恢恢,大疫有眼。如果人人皆能為這世上的鹽,是否也可防止人心的腐化、養人間浩然正氣,從而達到防菌防疫的功效呢?

 

責任編輯:張雲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