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9-09-05 05:14:10作者:瀟湘藍
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故由此可知《詩經》在文人的心目中,地位究竟有多重要了!(繪圖:志清/看中國)
喜歡《詩經》都知道,《國風》就是各地的民歌小調,但是怎麼會被周王室視為正統漸而成為禮樂以及逐步高至經書之一的?這裡面的過程其實又簡單又豐富有趣。
《國風》第一首《關雎》,選自《周南》。
周,周國。南,南方諸侯之國。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周成王時由周公旦輔佐並製作禮樂,當時採用的是文王時期廣為流傳的民俗之詩。他們為詩配上管弦,初期,只是在王室內院作為房中之樂。後來,漸漸流傳推廣到諸侯、鄉黨,於是天下便以此中詩禮形式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模式和道德規範。
所謂《周南》是指非國中而已,其中雜以不少南國之詩。而全部從南方諸侯國中采風所得的,便叫《召南》。
這段話指出了《關雎》的背景,首先便是王者之風。它代表的是王的行為、道德和情懷。以此自上而下約束群小。
同時也能看出,它是從阡陌原野的小詩被改變演繹成王室之禮樂的。
那這個過程中,被改變痕跡最大的應該是這一句: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芼:熟而薦之也。 聯繫到前面的荇菜從流、采到芼,這裡是把菜做熟了作為祭祀之物的意思。如果是婚禮上的祝禱祭奠,這個場景合理。但是後面的「鐘鼓樂之」就不是民俗了。
鐘:金屬。鼓:革屬。樂之大者也。
「琴瑟有之」,一般民見音樂人還可以隨身攜帶,怡情怡性。但是鐘鼓這樣的「樂之大者」也就只有公侯貴族王室典禮上才可以使用和演練的。這是王樂的特徵,也即是被改變的詩章。
這最後一章的改變至關重要,從此它就能代表王庭正禮自下而上,又由上及下地反射回去,好比民女入宮,經過一番歷練最終勝出而母儀天下。
大家都知道,文史哲不分家。即便是欣賞,也要從文學、人性、歷史幾個面來看只才能多少看懂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