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采指出,「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圖片來源:Pixabay)
在古代的家訓類著作中,《袁氏世範》是非常有名的一部。其經常被用來同《顏氏家訓》作比較。《袁氏世范》的作者是袁采,字君載,宋時衢州人,早年做過太學生,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曾任萍鄉縣主簿、樂清縣知縣、政和縣知縣等職,後官至監登聞檢院。
本文為讀者摘錄數則《袁氏世範》中的經典論述。
(一)憂患順受則少安
袁采認為人的一生悲苦多過甜美,不如意的事太多,「自幼至少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即使是享有大富貴的人,也有其各自的煩惱和憂慮,並不是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因此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才是上策,「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人活在世間,自從有了知覺、識見,就有了憂患和不稱心的事。小孩子哭鬧,都是因為有些事沒達到他的要求。從幼兒到少年到壯年再到老年,順心如意的事少,而不如意的事卻常常很多。即使大富大貴的人,雖然天下人都羡慕他,認為他過的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但是,這種人也都有各自的煩惱不稱心處,跟貧民百姓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所憂慮的事情跟普通人不一樣罷了,所以我們把這個世界叫做缺陷世界。人生活在世上沒有誰能處處如意、事事美滿。能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而在遇到挫折不如意時,安然處之,就能感到心裡順暢一些。」
(二)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
做人應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問心無愧。袁采指出,作了虧心事似乎不為他人所知,但是卻欺瞞不了神明,神明對一切都瞭若指掌,「今人有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見不聞,安然自得,無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聰明不可掩。」袁采認為,「吾心即神,神即禍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
「現在有人幹了壞事,慶倖自己沒被人發現,便洋洋自得,心安理得,無所顧忌。殊不知別人的耳目可以掩蔽,神的耳目卻難逃脫。但凡我們做事,心裡認為可以,心裡認為正確,別人雖然不知道,神明已經知道了。我們做事,心裡認為不可,心裡認為不對,別人雖然不知道,神明已經知道了。吾心即神,神即禍福,自己的心騙不了,神明也騙不了。《詩經》上說:『神明的思路,我們想不通,又怎能反對呢?(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佛教徒說:『我的心能感覺到神明的到來!(吾心以為神之至也)』對此,我們尚且不能探究明白,何況那些不相信神明就在自己身邊的人,用厭惡的心對待,那麼他們又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
(三)世事更變本無常
人世無常,榮辱興衰相交替。袁采指出,「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看淡世事的變換,就不會被外物牽動而憂勞,放下對名利情的執著,就不會被其牽絆纏繞而不得解脫。
「世上的事,變化多端,這是客觀規律。現在世人往往看到眼前的家業稍有些興旺,就以為這一輩子的生活都不用發愁了,不知道轉眼間,就家破人亡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世上的事就隨著一變。現在不要論說多久以前的事,就說鄉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情況與現在比一比,就會發現,成敗興衰是沒有定式的。世上的人沒有遠見,只要見到別人興旺發達或者有一些順心遂意的事就心裡嫉妒,見到別人家業衰敗或有些不順心就譏諷嘲笑人家。同家族或同鄉的人,最容易浸染這種毛病。如果知道凡事沒有固定不變的道理,那麼,為自己的未來考慮恐怕還來不及,又哪裡有時間去嫉妒別人,譏笑別人呢?」
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圖片來源:Pixabay)
(四)貧富定分任自然
袁采認為,「富貴自有定分!」而真正的高人會任其自然,泰然處之,不為所動,「故世有高見遠識超出造化機關之外,任其自去自來者,其胸中平夷。無憂喜,無怨尤,所謂奔趨及相傾之事未嘗萌於意見,則亦何爭之有?」
「人富貴與否是有定數的。造物主既把每個人的命運都註定了,但又留給人一些莫測的變化。這樣就驅使著人們為了權勢、錢財奔走忙碌,而人到死都不醒悟。反過來說,如果不是為了利益忙碌,那麼天下的人就沒有什麼事可做了,而造化之術窮矣。可是,人們雖然奔走忙碌,而真正能得到榮華富貴的僅是很少的人;奔走忙碌一生什麼也得不到的人卻成千上萬。」
「然而,世上的人就因為有很少的人爭得了富貴,便去勞心費力。至死也沒有什麼成就的人太多了。殊不知別人成功也是命中早已註定了的。如果命中註定你富貴,即使不奔忙,多等待些時候,你也終究能得到富貴。所以世上有那些見識高、能看破紅塵的人,只是任其自然,心中非常平靜。沒有什麼值得他們憂愁和高興的,也沒有什麼值得他們去怨尤。為利益而奔忙或與人相互爭鬥的念頭從來就沒有在胸中萌生過。像這樣,能與人有什麼爭執呢?」
「前輩的人說:人的生死富貴都是命中註定的。註定你是君子你就肯定能成為君子;命中註定你是小人,你再折騰也還是個小人(君子贏得為君子,小人枉了做小人)。這話說得非常正確而又切中了要害,只是人一般都不知道罷了。」
(資料來源:宋・袁采,《袁氏世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