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二)(圖)

發表:2019-04-06 10: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代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二)
抗戰勝利後,蔣中正主席(中)、國防部長白崇禧(左)、參謀總長陳誠(右)在南京陸軍大學與畢業軍官合影。(網絡圖片)

接上文〈近代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一)

1928年6月,蔣介石領導北伐國民革命軍攻克北京,推翻北洋張作霖軍政府,國民黨接收了陸軍大學(簡稱「陸大」)。1931年10月,陸大由北平遷往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改革適應現代戰爭 陸大成為綜合性軍事學府

1929年8月,國民政府公布了《陸軍大學校組織法》,規定陸大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參謀本部,負責養成軍事高等人才,選拔品學優越之青年軍官授以高等用兵學術。陸大的組織機構由校長、教育長、兵學研究院、教務處處長、教育副官、兵學教官、聘任兵學教官、兵學輔助教官、聘任政治、經濟教官、編譯處主任、編譯官、副官處主任、副官、軍需、軍醫室主任、軍醫、護士以及獸醫、秘書和機要文書人員等組成。陸大組織法規定,陸大校長承軍委會參謀總長之命綜理校務(蔣介石兼校長時,校務實際由教育長負責);教育長承校長之命督率各教官、編譯官暨有關教育之各員,負責教育計畫實施和有關軍事學術的研究。

蔣介石對這所軍事學校非常重視,自1929年起,親自兼任校長。為適應現代戰爭,培養更多的高等軍事人才,陸大在1928年創設了特別班。主要招收軍隊中校以上、中將以下,年齡在45歲以內的軍官。學校原有的班次也改稱為正則班。特別班的設立是陸大在培養規格上的一個重大的變化,它使許多按原來單一的軍事教育模式不能接受高等軍事教育的部隊中高級指揮人員有了深造的機會,也有利於先進的軍事學術在中國軍隊的傳播。

在教學內容上,陸軍大學也做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重大改變。在北洋時代,陸大側重仿照日本陸軍大學的教學內容。蔣介石國民黨接收後,首先充實了陸大原有的教學內容,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僅要瞭解學習研究本國軍隊的情況,而且要面向世界,瞭解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特別是帝國主義列強的軍事情況。

陸軍大學,雖泛指陸軍一個軍種而言,但實為綜合性軍事學府,目的在培養對各軍種都能指揮的人才。國民政府在《陸軍大學校組織法》中規定了陸大的教學目的:「陸軍大學校為養成軍事高等人才,選拔品學優越之青年軍官,授以高等用兵學術」,「以成健全之軍事幕僚及指揮官為目的。」

陸大不僅注重教導學生學習瞭解陸軍的戰略戰術,而且也注重陸海空軍聯合作戰以及兵種合成戰術研究和大軍統帥運用的教育。

在陸大公布的教育綱領中,關於戰略戰術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指出:戰略戰術的教育,在於研究用兵原理,運用陸海空軍,養成其統帥上所需之素質,兼使其具備實際應用之能力,既須精通各種小部隊之指揮,更要瞭解大軍統帥之運用,其他如陣地戰、要塞戰之攻守亦予以研究。

關於航空學教育,目的使學員明瞭航空機編制、種類、構造、機能、駕駛之大要,及航空戰術、防空綱要為主旨,及其發達之趨勢,航空氣象之大概,作為研究空軍之基礎。

關於海戰學的教育,目的使學員具備海軍知識,以便參劃陸海兩軍協同作戰。為此要求學員學習掌握海軍兵器、艦艇編制、海軍戰史、戰術戰略與動員計畫和陸海協同作戰。對於世界及強國海軍發展大勢也應扼要研究。     

國民政府軍委會和陸大都強調重視戰史研究,認為戰史是研究戰略戰術最良好的資料。通過戰史可以瞭解戰場無窮變化的狀況、綜合事態的發生及戰區內各部隊的心理等,由此可以察知帥兵機微。陸大選學戰史戰例,均為近代世界戰爭,為歐洲戰史、日俄戰史、普法戰史、拿破崙戰史等。戰例方面有普英戰役、俄土戰役、英杜戰役、中東戰役、巴爾幹戰爭、伊土戰爭、南北美戰爭等。通過戰史、戰例的教育學習,使學員瞭解關於戰技原則之由來,政略與戰略之關係和各國軍隊統帥之概要。陸大對戰史的課程安排比較多。中國教官龔浩講拿破崙戰史,黃家濂講日俄戰史,教育長楊傑親自講北伐戰史,德國教官講普奧、普法戰史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他們所講,都各有獨到之處,對中國學員很有啟發,很受歡迎。

為了提高學員的文化水平和研究能力,陸大教育大綱注重了學員的文化學習。要求學員在三年學習期間還要學習歷代兵略、歷史地理、統計學、數學。為洞悉現今世界之大勢,瞭解各國軍事設施,交涉國家間的軍事和參預樞密,陸大特設了英、法、俄、德、日五國語言課,要求學員選學其中一門,並達到譯解,默書(筆記)、作文、會話的程度。   

除了軍事教育訓練,陸大也十分重視政治教育和訓練。在學員的必修課程中安排了政治教育和訓練,主要內容為:三民主義、近代中國史、各國革命史、外交史、政治學、國法、公法、經濟財政學、社會學。其目的是為了讓學員瞭解領悟三民主義精髓,培養學員為國家、為中華民族、為三民主義信仰奮鬥的精神。

通過以上課程的安排和學習內容的增加,陸軍大學在中國確立了軍事教育最高學府的地位,也發揮了綜合性的軍事學術機構的作用。 

學習德國先進軍事 為抗戰培養高級軍事人才         

1932年,蔣介石委任近代中國著名軍事家、軍事學家和軍事教育家楊傑為陸大校長。從此陸大的一切規章制度都效仿德國陸軍參謀大學的成規。

蔣介石認為德國是當時世界上軍事最先進的國家,且與中國無利害衝突。鑒於日本陸軍從明治維新開始建軍起,一切都向德國學習,陸大聘請的德國顧問都是德國國防軍中的優秀高級參謀,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而日本顧問只有日俄戰爭的經驗。蔣介石和陸軍大學楊傑等高級教官對日本侵華的課題非常關心。在特別班開學那一天,蔣介石對全體師生說:「日本顧問是德國顧問教出來的,所以我辭退了日本顧問而改聘他們的老師德國顧問來教你們,總可培養出來一些將材,和日本人在戰場上比較一下。」蔣介石還聘請了一批参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軍官為陸大教官,特聘德國國防部長塞克特元帥為陸大總顧問,德國陸軍中將林德曼等人為陸大戰術教學教官,白俄人布爾寧為戰略學和諜報勤務教官。後來,楊傑自請到歐洲各國考察軍事,增長見識。一年後回國,他又以軍委會參謀次長身份,兼任陸軍大學的教育長,實際負責陸大的教育,蔣介石則兼校長之名。

楊傑,字耿光,雲南大理人,國民黨陸軍上將。先後就讀於雲南陸軍小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1921年,楊傑放棄陸軍中將的頭銜,以中校身份自費考入日本陸軍大學第十五期,畢業時名列第一,日本天皇賜予寳刀。在1928年的第二期北伐和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楊傑兩次擔任蔣介石中央軍的總參謀長。此前楊傑也曾經親率北伐軍攻克南京和對北洋軍閥孫傳芳作戰,具有豐富的大軍實際作戰經驗,其軍事才能受到國內外軍學界的讚譽。

楊傑認為,不獨立的國家或沒有國防力量的國家,是不配建立陸軍大學的。中國能自主地辦陸軍大學是不簡單的事。

他認為,陸軍大學的教育宗旨應該是使高級指揮官及幕僚人員成為「智能兼備之士」,培養學員的目的是「為養成優秀將校與幕僚,以備國家幹城之用,不特黨國命脈所寄,而民族興之與其負」。因此要求學員在學習中一定要完成「救國之簽識,禦外侮之本能」。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岳君仁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