茀絲亞王后(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伊朗在古代稱為波斯,但現在伊朗與古波斯已截然不同。40多年前,伊朗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當時統治伊朗的是巴列維王朝,於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歷經了2位國王——禮薩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伊朗使用的國號為伊朗帝國。
禮薩汗登基後,雄心壯志地建設伊朗,大規模發展工業、進行基礎建設、修建跨國鐵路系統、建立公立學校、改革司法機構及改善醫療衛生。他認為由知識份子領導的強勢政府可以實施這些計畫。
禮薩汗還派遣了逾百人到歐洲留學,其中包括他的兒子。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禮薩汗的發展計畫使國家變得都市化,公共教育進展得理想,專業的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都開始湧現。
到1930年代中期,禮薩汗的高度世俗政策引起一些團體的不滿,特別是反對進行改革的教士。1935年,禮薩汗頒布一條法令,要求外國使節在官方通訊當中使用「伊朗」一詞,波斯是西方人的用語。這條法令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繼任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1959年宣布,波斯和伊朗兩詞可以交替使用。
禮薩汗為自己的皇儲選了一位當時是世界上著名的美人,茀絲亞公主。茀絲亞的容貌經常被人和好萊塢女明星海蒂・拉瑪及費雯・麗比較。茀絲亞公主是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的妹妹。茀絲亞和巴列維在1938年5月訂婚,1939年3月15日,他們先在埃及開羅的皇宮舉行婚禮,又在伊朗德黑蘭的皇宮再舉行另一埸婚禮,兩人婚後定居於德黑蘭。茀絲亞公主也在婚禮後獲得伊朗國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禮薩汗暗中支持德國,英蘇後來迫使禮薩汗禪讓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則繼承其王位後,這位美麗的伊朗王后,成為了伊朗的代言人,曾經出現在1942年9月21日的美國知名雜誌《生活》封面上,英國著名攝影家Cecil Beaton擔任攝影。
巴列維國王繼承王位後,大力推行西方文明,這時的伊朗,女性可以不戴頭巾,穿著短裙短袖,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和一般國家的女性無異。
那時的伊朗,女性可以不戴頭巾,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網絡圖片)
國王的妻子,埃及公主茀絲亞第一個做出改變,每次出席重要場合時都打扮地非常時尚驚艷。
茀絲亞王后(網絡圖片)
美英的支持加上本國豐富的原油儲備,伊朗的現代化、工業化進程發展非常迅速。大街上汽車穿行,人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大街上汽車穿行,人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網絡圖片)
巴列維繼承父親的雄心壯志,1963年,他發起了伊朗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改革:白色革命。他主張非暴力地重建伊朗社會,想把伊朗變成一個全球經濟、工業勢力強國。
在改革前,他進行了民意測驗,得到了95%以上的民眾支持。之後,他開始了政教分離的社會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伊朗成為一個全球經濟、工業勢力強國。國王引入了新穎的經濟概念,例如針對工業工人的分紅制,開設大批由政府出資的重工業項目以及對森林、牧場資源的國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項目,使伊朗傳統的地主失去了影響與權力,近90%的伊朗佃農因此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巴列維國王發放土地證(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除了政府出資的重工業項目,巴列維國王在女性教育方面投入了許多資金,特別是農村地區。他成立了識字軍團,讓有高中文憑但未服兵役的人員,去農村支教,代替服役。在伊斯蘭傳統壓制下沒有話語權的女性,巴列維國王也給予了選舉投票權。貧困的母親,可以得到政府免費發放的食物。
1965年的識字軍團(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63年伊朗女性參選(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63年國王參觀一所新建的學校(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白色革命由19個改革計畫組成,分別在15年的時間內被推行。前6個項目在1963年1月26日舉行國家公民投票後推行。
這些措施、衝擊了原有的宗教傳統。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就因為大力反對白色革命而被逮捕,並於1964年11月4日被驅逐出境。
巴列維領導的伊朗白色革命,促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用很多成果來考量,白色革命是成功的。1968到1978年間,伊朗經濟以年均16%至17%的速度增長,國民收入從60年代初的160美元躍升至70年代的2,250美元,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進一步開始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許多巨型現代化工廠魔術般地出現在原本荒涼的田野,德黑蘭由一座破敗的小城一變成為舉世聞名的繁華大都市。
德黑蘭由一座破敗的小城一變成為舉世聞名的繁華大都市。(網絡圖片)
1971年,巴列維國王舉行了波斯帝國成立2500週年慶典,嘉賓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60多位國王、王后、總統。
1976年,巴列維改用皇曆,皇曆以25世紀前波斯帝國成立開始計算。這些舉措被視為是去伊斯蘭化,導致更多的伊斯蘭教士群起反對。
由於巴列維推行的政策與巴扎商人階層的衝突、與伊斯蘭主義者的衝突,加上他對以色列的承認、英美對他的支持,還有國內共產主義者的活動,加劇了伊朗境內若干人群對他的反對情緒。
期間,巴列維查禁了共產主義的伊朗杜德黨。該黨成立於1941年9月,前身是伊朗共產黨,在伊朗的知識份子和城市工人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巴列維國王統治期間,該黨在反對國王的政治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9年,該黨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
1979年伊朗的政治動盪轉變為一場革命,與白色革命相對,這場革命被稱作黑色革命。巴列維看到人民起來反對他,於是離國出走,把權力交給了一個臨時政府,隨後伊朗皇室被正式廢除。
在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要回國接管權力,把伊朗帶向極端宗教國家之際,巴列維手下的具有現代意識的150名高階軍官,準備發動政變,接管權力,建立軍政府。
1979年,伊斯蘭革命中示威者舉著霍梅尼的照片。(AFP/Getty Images)
他們想仿效土耳其的凱末爾將軍,用軍力推行國家的現代化和世俗化。或者是像智利的皮諾切特將軍一樣,用強力終結阿連德的共產黨左派勢力復辟,用軍人政權來穩定政局,阻止國家陷入極端左翼之手。這150名軍官跟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聯繫,但這種建議和請求,被卡特回絕。卡特要求他們必須跟霍梅尼合作,結果,霍梅尼掌權之後,這150名軍官全部被處決。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這也導致了卡特的敗選,和里根的上臺。
《逃離德黑蘭》(香港譯《ARGO–救參任務》,臺灣譯《亞果出任務》)就是一部改編自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的故事片。
但是霍梅尼等教士們上臺後,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整個國家開始退化,實行伊斯蘭教法。社會從開放變成極端的封閉。現在的伊朗街頭,是清一色的黑袍、黑沙,成了整個中東最為封閉的國家。從當時伊斯蘭革命的實際來看,百姓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是,結果完全不是這樣。
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挑起了為期8年的兩伊戰爭,將巴列維時期積攢的財富和國力,打了個精光。
現在的伊朗(網絡圖片)
此後伊朗還陷入了軍事化,對抗美國,受到美國和西方幾十年的制裁。制裁下,伊朗成為中東最窮的國家之一,食品短缺,石油賣不出去,因此伊斯蘭革命後,給底層百姓帶來的是無盡的貧困。
40年來的伊朗,跟巴列維時代可謂天壤之別,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懷念巴列維時代的富足和開放自由。(網絡圖片)
這40年來的伊朗,跟巴列維時代可謂天壤之別。在這差別下,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懷念巴列維時代的富足和開放自由。
但是現在的伊朗社會,被嚴格的監視和管控。幾十萬革命衛隊更是保護伊斯蘭教政權的基礎,百姓雖然後悔莫及,但目前的狀況下卻也不敢反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