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這樣吃飯?連孔子都重視的飲食禮儀(圖)

作者:儒風大家 發表:2019-01-26 11: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人是這樣吃飯?連孔子都重視的飲食禮儀
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自然對於飲食禮儀高度重視,餐桌就是他除杏壇之外的另一處課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續〈經典!中國的哲學思想竟是「吃」出來的?〉一文。

寓教於吃:餐桌是中國人的禮儀課堂

中國是禮儀之邦,而禮禮儀的發端卻是從飲食起始的。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明確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制的發端,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從《周禮》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一系列等級森嚴,用禮儀繁瑣的膳食機構,來主宰王室的飲食、祭祀、宴會等與吃緊密聯繫的一系列活動。主管王室飲食的職位叫「宰正」,也就是宰相的最初本義。所以後世往往稱讚好宰相善於「調和鼎鼐」,依然也沒有離開烹飪這頭等重要的職業。

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自然對於飲食禮儀高度重視,餐桌就是他除杏壇之外的另一處課堂。孔子把烹飪藝術同注重禮儀緊密地聯繫起來,並通過飲食推行和貫徹下去。《論語》之外,包括他整理過的諸多古籍都記錄了非常繁瑣詳細的餐飲禮儀。

禮儀是對他人尊敬的態度,所以準備就餐的孔子總是「席不正,不坐」,坐席和位置先擺正了才能入席。「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國君賜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嘗它。國君賜腥的,必煮熟後先薦奉於祖先。國君賜活的,必養著。侍奉國君同食,在國君祭時,便先自吃飯了。

參加鄉人的「鄉飲酒」活動結束後,必定先讓年長者出門,然後再隨後走出來。「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只有內心的恭謹才能外化成莊重的禮儀。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文明進餐的禮節。《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這些餐桌上的文明禮儀,到我們今天有依然些還在學習和延續。

(待續)

責任編輯:輕描淡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