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首位華人女主播 見證數十載華人變遷(攝影:心如)
【看中國2018年11月19日訊】1962年,24歲的夏雪告別父母兄弟,遠赴重洋,獨自一人來到了澳大利亞,到澳大利亞國家廣播公司ABC報到。
此後的30年,她成為ABC中文部的常青樹,她主持的家庭節目和小說連播受到無數聽眾的喜愛,甚至在華人鮮見的澳洲銀屏闖出了一席之地,也見證了不同背景的華人如何在澳洲落地生根。
遠赴重洋進入ABC
夏雪出生在北京,因為當時的時局,她小時候跟隨父母舉家遷到臺灣,定居在臺中。她的整個青春歲月是在臺灣度過的。從臺灣師範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報紙上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中文部招聘翻譯和播音員的廣告吸引了她,夏雪懷著試試看的心情參加了考試。
ABC那次只招聘兩個人,而當時臺灣有400多人參加考試,夏雪和另外一名女士被幸運地錄取了。
據她說,那個時候澳大利亞的人很少,還不到300萬人吧。到了禮拜六、禮拜天,大街上幾乎看不見人,汽車也只能看見一輛、兩輛。「禮拜六各大機關大概都放假,只有商業機構開半天,12點就都關門了。從12點到第二天禮拜天,完全沒有人上街。酒館也是關上的,電影院也是不開門的。只有禮拜天的時候大家去教堂。每一家都去教堂,那是他們生活的中心。」夏雪說。
不僅城市的生活節奏,人們奉行的價值理念也和當時的臺灣大不相同,比如職場上中西方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我們一直都是認為,人家雇佣我,我一定要盡心盡力好好做。這邊的人有些還是很認真、很盡力的,可是他們就是認為,如果6點下班,他絕對不會等到6點2分才走,6點還沒到,拿著包就出去了。」「他們對工作是認真,但是他們對他們自己的生活起居,尤其是時間,是非常認真的。幾點該上班,幾點該回家,一定是按照這個規矩做。」夏雪說
在主流媒體報導華人故事
在澳廣中文部的30多年裡,夏雪採訪了各行各業的華人,聽到了許多早期華人的故事。講到最早移民澳大利亞的那群華人,她至今提起還感到心酸。
據她回憶,最早來的移民不受人重視,受了很多的氣。做的工作也都是洗衣服、燙衣服、做飯、出苦力、種菜等。
100多年前,從中國來的淘金者為了避交當時維州政府徵收的人頭稅,專門選在南澳的一個小鎮登陸,然後步行400多公里,到維州的金礦工作。他們淘金,不能夠自己隨便找一塊地,而是要在別人淘完了以後,在人家的剩餘的殘渣裡邊,去尋找是不是還有一點金子。那些人當時的生活苦不堪言。
夏雪說,作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廣播機構,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內部的華人寥寥無幾,都是以本地人為主。而且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關於華人的報導也不是很多。
上世紀70年代,白澳政策正式廢除,澳大利亞政府開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來自香港、越南、柬埔寨等地的華人大批移民到澳大利亞。80年代以後,大量的中國內地移民也開始到澳大利亞學習、定居。
早期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以說粵語為主,廣東人覺得他們是這裡主人。夏雪初到墨爾本時,就因說國語曾受人排擠。後來,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華人移民到墨爾本,把各自的才能也帶到了這座城市,豐富了彼此的生活。
以前墨爾本的華人吃的很單調,很多東西等著從悉尼送過來,等越南華人來了以後,他們多半從商者較多,也比較有勇氣。他們大批進口各種東西,中國人突然發現菜也多了,罐頭也多了,食物豐富了。現在墨爾本最大的鋪子就是越南的雜貨鋪。
為什麼不入鄉隨俗呢?
談到華人與當地人的文化差異,夏雪表示,一開始澳大利亞人對華人的服飾並不能適應。那時甚至中國旗袍都不能上街的,因為裸露著大腿是違法的。
同時,夏雪也留意到一些華人因對本地的習慣做法不熟悉而造成誤解,她建議新移民不妨入鄉隨俗。她說很多中國來的朋友不大瞭解本地的情況,比如在某一地區,大家買新了的東西,就把舊的東西扔在大街上。而這是違反當地規定的,可以給政府機構打電話,他們會派人來拿。可是很多人都不守規矩。
她還提到華人不分場合,說話聲音太大,人家回頭看他們,他們還不高興。「我們怎麼樣讓自己在修養方面、在舉止方面,不說和人家一樣,但至少能像一個時代的人。」夏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