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的夢魘(網絡圖片)
現在的學生,沒有幾個不恨教科書的,中學生在考試過後,集體撕書,並將之拋向天空的情景,相信每一個見過的人,都會感覺有點震撼。但是,我的中學時代,絕無恨書之感。那時的教科書,一個特點是薄,無論數學還是物理化學,都薄薄的一本,幾根乾乾的骨頭,幾個定理。語文教科書稍微厚一點,但也厚得有限。第二個特點,是鋪天蓋地的政治化。語文就不用說了,近似政治課本,數理化裡也充斥著政治言語和大道理。講計算水庫體積吧,一定要說是為了防修反修。講牛頓定理吧,一定要說中國的人造地球衛星把東方紅的樂曲傳遍世界。
這樣的教科書,放在今天,估計多半要起發笑作用,對活躍課堂氣氛大有好處。可當年的我們一點也不感到好笑,但是,誰也不好好學,因為沒有考試,連小考都沒有。老師當然也就樂得放羊,稀里馬哈,一學期就過了。那時的中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勞動,幹農活,春種,夏鋤,秋收。城裡的孩子還有機會進工廠練練,我們這些農場的孩子,就只能學點莊稼把式。
那時的學生,不恨教科書,一學期下來,好些人的書都是新的。漫說語文課的課文,就是數理化裡的文字,好些人都認不全。最後,不分青紅皂白,都高中畢業。這種坑爹式的教育,培育了一大批事實上的文盲,現在基本上都是下崗工人。
恢復高考之後,教科書成了搶手貨,確切地說,是文革前的教科書成了搶手貨。說實在的,文革前的教科書,跟現在的中學教科書風格一致,當時不僅沒有人恨,而且一冊難求。誰有這樣的教科書,誰就更有希望考上大學。高考停了十年,人都憋瘋了。我那時候也在求,只是求不著而已。
第一次令我對教科書產生困惑的,是考研的時候。我本科學的是農業機械,畢業後留校教黨史,被人看不起,一怒之下,憤而考研。臨陣摸了摸英語,就上陣了。沒學過文科的人,考文科的研究生,通史這一門,看看題都會,似乎很容易,但就是答不到點子上。歷史考試,大題都離不開事件的意義。什麼事件有什麼意義,一、二、三、四,老師按踩分點給分。你得踩到點上,才能得分。這個點,如果你不死背教科書,根本就踩不上。我沒有學過教科書,所以,答題總是踩不到點上,結果通史才得了60多分。幸虧錄取是看總分,最後還是考上了。儘管如此,明白了個中道理的我,還是心情不佳,由此對教科書有那麼一點點懷恨在心了。
客觀地說,改革開放以來,教科書已經經歷了多次的改革,但卻難有起色。事實上,我們的教科書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者對教育的理解上。人家的教育,是一個探求真理,學習常識的過程。真理在哪裡,教育者也不知道,他的任務,就是帶領學生一起去尋找。通過查資料,做調查,最後提出自己合乎道理的看法和論點。而我們的教育,教育者真理在握,教育的過程,就是把真理或者真理體系,拆解成一個個的知識點,由教者教給學生。學生的學習,就是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教科書和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輔導材料,就是按照這個思路編的。不僅中小學教材如此,大學教材,多半也脫不出這個窠臼。
無疑,這樣的教科書和相應的教學,對於按照這樣的知識體系進行的考試,是相當合適的。尤其是數理化,中學教的知識體系大體固定,我們這樣的教法,的確能培養出考試的能手。這也是為何中國的中學教育令人詬病,但中學生的奧林匹克競賽,卻老是能奪冠的原因。
然而,就教育本質而言,這樣的教法和教科書,對學生的今後作為人的發展,是相當有害的。凡是沉進教科書裡,學習好的學生,每每後勁不大,以我比較熟悉的歷史教學為例,在學校裡成績越好,教科書理解越透,背功越佳的學生,後來越是做不出名堂。其他學科,大概也差不多。因為這樣的教科書教出來的好學生,創造力已經被嚴重窒息了。其實,凡是教科書學得好的學生,背功一流,考功一流,但讀書的興趣和能力已經基本退化了。見過太多所謂名校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宿舍的書架上,除了教材,沒有什麼書,他們就是憑著背熟教科書,考上來的,上了之後,在這個所謂嚴進寬出的體系,照樣可以畢業。實際上,教科書對學生閱讀的壓制,從小學、中學就已經開始了。教科書的存在,原本就是對學生之於書的興趣的一種摧殘。而為了應付教科書裡知識點的掌握,勢必要排斥其他內容的閱讀。所以,在中小學,老早就出現了所謂「課外書」的概念,無論老師還是家長,本質上都對課外書取排斥態度,認為學生看多了課外書,就會影響成績。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但是,只看教科書最後成績好的學生,日後連讀書的興趣都沒有了,會有什麼出息呢?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樣的教科書,由於其固化的模式,也妨害了人們對常識的理解。自然科學的很多定理,其實只是相對的正確性,這一點,我們的學生並不知道。而人文社科部分,我們的教科書更是用一個成見體系,灌進學生的腦子裡。比如重大歷史事件的所謂意義,其實就是成見,但不背熟這種成見,就沒有高分可得。成見多了,形成刻板印象,常識也就消失了。
一句話,這樣的教科書,非走不可。夢魘,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