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到底有沒有在用標點符號呢?(組圖)

作者:Yi-hsin Lu整理 發表:2018-08-28 06: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人到底有沒有在用標點符號呢?
其實,古人是有在運用標點的。(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你可知道古人是不會說「之乎者也」的,而大家認為古人不用標點符號的觀念,則是錯的。因為,古人可會用標點了~

句讀有誤 句意解錯

大家若是閱讀古書會發現,整本書是一路寫到底,密密麻麻的字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不信,你可以試著上網查找古籍看看,例如《欽定四庫全書》的影本。古人讀書,似乎就得訓練自己加上標點符號的能力。

若是你的標點符號加錯了,那麼整個句子的意思也就會解讀錯了。

例如有一本坊間的《資治通鑑》就出現了這類趣事,它裡面的〈梁紀〉出現了一句:「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

這一整段是在說敗戰,士兵們無力抵抗,故只能相繼拋棄武器逃亡。

看見「爭投水死者十餘萬」這一句沒有?斷句者以為到了「悉棄其器甲」這一句就該要停頓了。錯!正確的句讀為:「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

還記得歷史上最著名的無標點句子嗎--「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一個出自清代趙恬養的《增訂解人頤新集》的句子,若是加上標點符號,將會出現七種拆解的方式。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古人使用標點 符號多樣

話又說回來,其實古人是有在使用標點的,數量還不少。

例如,春秋的《侯馬盟書》,就有使用一或兩條的短線來表示重文;從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老子》中,就有比較複雜的標點系統;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丶部》中,就收錄了引人注目的一條:「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凡丶之屬皆从丶。」裡面的「丶」正是古人用來表示停頓之法;宋刻本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就出現頓號來作分隔。另外,古人還會使用三角、圓點、方塊等符號,它們的用法皆不同。

在《尚書表注》中,就出現了圓圈、方塊、扁長條等較為複雜的圖案來做為標點。只是,這些多樣的標點圖案到了宋代就逐漸簡化為一個作為分隔的圓圈。

古人到底有沒有在用標點符號呢?
你可知道古人是不會唸出「之乎者也」的。(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只寫不唸 「之乎者也」真出名

雖然我們已經找著不少古書是有標點的,可總會好奇古時候的人怎麼不加以利用標點呢?!其實這就和古人的文章結構與學習方式有莫大關係了。「之乎者也」應該算是文言文中相當出名,也是最奇異的文句了。因為「之乎者也」後來從口語中消失了,但是卻持續以書面語的方式出現。它就這樣被人們以「只寫不說」的方式使用了兩三千年。「之乎者也」約莫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書面語中出現的,而且還在二三百年之間快速地達到完備的程度。

「之乎者也」往往代表句子的停頓與分隔。古人常以它代表句子的停頓,尤其是韻文。《離騷》則會使用「兮」來表示一個句子的結束。在《文心雕龍・卷七・章句》中,就談論到採用虛詞來斷句:

又詩人以「兮」字入於句限,《楚辭》用之,字出於句外。尋兮字承句,乃語助餘聲。舜詠《南風》,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豈不以無益文義耶!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據事似閑,在用實切。巧者回運,彌縫文體,將令數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難謬,況章句歟。

另外,還因為古人的學習方式與今人不同,故影響了標點的使用方式。《禮記・學記》有載: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視「明辨句讀」的,那是讀懂古籍的起源。

古人其實很重視句讀的訓練,因為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而且,學童求學後,還得考試驗證有沒有「離經辨志」的能力的。倘若「離經(句讀經典)」有問題,那正說明他還沒有完全讀懂這一本古籍。所以,想要具備讀古籍的能耐,你就得先擁有句讀之能。

 

整理資料

〈「之乎者也」超好用,古人寫書真的不用標點嗎?〉(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南開大學教授發現:原來古人並不說「之乎者也」!〉(今日新聞)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維基百科)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