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和書法家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他是一位極富才華的文人。《六洲歌頭・長淮望斷》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是在隆興元年即公元1164年。在前一年,南宋大將張浚率領的南宋北伐軍遭到潰敗,於是朝廷中的主和派趁機將淮河前線的防禦全部撤掉,然後向金國求和。張浚在此時召集抗金義士向當時的皇帝宋孝宗上奏議和,但是遭到拒絕。當時的張孝祥正留守建康,他即痛恨金人的猖獗狂妄,又悲憤於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在一次宴會上,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詞作。
咱們一起來看看張孝祥是如何抒發他的忠憤、壯志的。
《六洲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爲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該詞一共分為了上下兩闕。我們先來看上闋:佇立在漫長的淮河便極目遠眺,觀塞上野草叢生的是廣闊的荒原。北伐的征途已經消散了,但是寒冷的秋風依然在吹,邊塞上一片靜寂。我凝神注望,心情十分低落。想起當年中原的淪陷,也許是命中注定的結果;在孔門弟子求學的洙水邊和泗水邊,在弦歌奏響的禮樂之邦,早已變成了一片血腥。和敵軍隔河相望,還有他們的前哨據點。看到他們夜間出去打獵,騎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個平原,胡笳鼓角發出悲壯的聲音,令人膽戰心驚。上闕主要寫的是江淮地區宋金對峙的情景。
然後是下闕:想起我腰間的弓箭和匣子裡的寶劍,只是白白地遭到了蟲蟻和塵埃的侵蝕污染,滿腔壯志得不到施展,就這樣任憑時機流失,時光流逝。光復汴京的希望已經變得越來越遠了。朝廷正在推行禮樂用來懷柔敵軍。穿著冠服乘車的使者,奔馳在路上,實在是讓人羞愧難當。相傳留在中原的父老鄉親,一直盼望朝廷的儀仗來到此處,使得行人也可以來到這裡,但是一腔忠憤,和怒氣只能傾灑在前胸。下闕主要表達了作者對難以收復中原地區的悲憤和羞愧,也表達了對朝廷一味求和的不滿。
張孝祥的這首代表作品,值得我們後人反覆吟誦和體會。
責任編輯:輕描淡寫 来源:每日頭條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