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堪稱「狀元府第」走出的天才,圖為傅斯年一家人。(網絡圖片)
「孟真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他能夠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人,同時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賦予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這都是人世最難得合併在一個人身上的才性,而我們的孟真確能一身兼有這些最難兼有的品性和才能。」這是胡適先生於1952年為《傅孟真先生集》所作序中的一段話。在這不足二百字的一段話裡,胡適先生竟毫不吝嗇地一連使用了十四個「最」字來讚譽他的學生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民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先後擔任過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臺灣大學校長之職。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傅斯年出生在山東聊城縣城北門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其實傅斯年先世並不是聊城人,據傅斯年侄子傅樂成記載,傅斯年先世為江西吉安府永豐人,明代中葉其先祖傅回祖仕宦山東東昌府冠縣令,自此有一支落籍聊城。在此期間,聊城傅氏家族除耕讀外,大多經營商業,不顯於世。
明清時期聊城優越的文化環境,孕育了傅氏家族的興盛。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貫通聊城。得益於運河的暢通,聊城地域不僅經濟繁盛,而且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當時官學、私學、社學、義學、私塾等各類性質的學校教育在聊城普遍興起,具有藏書和教育功能的書院也是盛極一時。文教事業的發達使這裡人文薈萃,人才濟濟。史料顯示,在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中,聊城科舉及第的進士、舉人不計其數。隨後,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漸脫穎而出。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入關後的清王朝首次開科取士,傅以漸先是到省城參加鄉試,得中舉人;次年又入京師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考中貢士;接著參加了由皇帝親自出題的殿試,結果以一甲第一名進士奪魁,從而成為清朝開國的第一位狀元。傅以漸狀元及第的光環使他官運亨通,初入仕即被任命為內弘文院修撰、侍讀等官,到順治十一年(1654年),升任內秘書院大學士,次年,加太子太保,改國史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授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職銜。傅以漸不到十年時間而高居相位,以至於連他本人「自以顯榮太驟」,於是「盛年告歸,杜門著書,深得老氏之學」。
傅以漸狀元及第,給傅氏家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南巡途經聊城時,不僅為傅府御筆欽賜「狀元府第」匾額,而且還為傅府御筆贈寫「傳臚姓名無雙士,開代文章第一家」對聯,橫批「聖朝元老」。自此以後每逢過年貼對聯時,傅氏族人便常以「開代文章第一家」作為下聯,以此顯示家族的榮光。
自傅以漸科舉入仕後,傅氏家族便走上了詩書傳家的道路,此後傅氏族人仕宦不斷。傅斯年的曾祖傅繩勛,嘉慶年間進士及第後官至江蘇巡撫,是治理一方的封疆大吏。傅斯年父親傅旭安,曾任山東東平龍山書院山長。
出身於聊城名門望族的傅斯年,雖然出生時傅氏家道中落,但詩書傳家的優良家風,使傅斯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傅斯年三四歲時,祖父傅淦便「悉以所學授之」,加之其母李夫人「督教亦嚴」,幼年時期的傅斯年便接觸了四書五經之類的國學知識。六歲起,先是在家鄉孫達宸學塾攻讀,課餘歸家後則由祖父傅淦教習,而後進入東昌府立小學堂攻讀。自幼聰慧的傅斯年,在家鄉學塾、學堂讀書時極為勤奮,據記載,傅斯年讀書時凡遇到難懂的字、詞、句,總要將其記錄下來向先生或者回家向祖父請教,若身邊無紙,便隨筆寫在手上、胳膊和大腿上,有時甚至寫在肚皮上,以至於衣服上常常浸滿了墨跡。他在同窗中雖然年齡最小,但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1歲的傅斯年便將儒家的十三經讀完,這使他的國學知識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由於他有深厚的國學基礎,每次先生將作文題目布置之後,傅斯年只需思考片刻,便文思泉湧,落筆成文。同學中有寫不出作文的,便常以一個燒餅為酬勞,請他代筆。對此,生性豪爽的傅斯年樂此不疲。先生知道真相後,常在每次作文後笑問傅斯年:傅老大,你這次是不是又換了兩個燒餅?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為了能讓傅斯年這個「極聰明極堪造就」的孩子受到新式教育,開闊眼界,13歲的傅斯年走出家鄉,隨當年曾受到傅斯年父親幫助的朝中官員來到天津。次年,傅斯年便考進了當時的新式「洋學堂」——天津府立中學堂。在此後三年的時間裡,傅斯年除了學習傳統文化,又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以及數理化和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這使傅斯年的眼界大開。三年之後,傅斯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憑藉其聰慧的天資,深厚的國文功底,再加以文理兼通的優勢,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傅斯年很快成為同窗中卓異出眾的奇才。
責任編輯:辰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