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龍門」話石窟


提起「華夏」和「中國」,這兩個詞是我們每位炎黃子孫在襁褓時期經常聽到的詞彙。然而它們其實都出自於中州大地的古都洛陽!

「華夏」,一詞起源於遠古時代伊河流域(今洛陽一帶)的夏人;而「中國」一詞最初指的是「天下之中」的雒邑(古洛陽的稱呼)一帶。

洛陽城經過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雖然有的朝代只是把它當作都城一小段時間,可是那裡畢竟留下了王者之風範。可見洛陽真是一塊風水寶地。既然,它做過很多王朝的都城,那麼它也就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幾度近毀。那麼我們今日就到伊水之畔的龍門,去看看有著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之稱的「龍門石窟」。

一、石窟概況

「伊水」源自河南欒川,經嵩縣、伊川,經洛陽入黃河,因其上游曾經是商朝宰相伊尹的出生地而得名「伊水」。

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一次來狩獵曾說:「此非龍門乎,自古何不建都於此?」後來他下令在此建都。「龍」出洛陽天闕為門。「龍門」一此也因此而來。後來唐朝的白居易曾說:「落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杜甫也曾留下「龍門」一詩。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13公里。是中國著名四大(大同雲崗、敦煌和重慶大足石刻、龍門)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開鑿於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前十年(公元483年)之際。東山和西山(中間被伊水分開)現有洞窟:2345個,造像約10萬餘尊。碑記2840餘塊。至今仍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藝術魅力!

奉先寺全景

其中奉先寺洞窟為最大的洞窟,也是整個洞窟最輝煌的洞窟。它是唐高宗為唐太宗追福而於公元672年建造的至公元675年年底完工。前後用三年零九個月。在這裡可以看到,九尊雕像一字排開,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的人。主佛像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其中僅頭高4米,耳長近2米,是龍門石窟最高大的佛像。

龍門.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被塑造成:嘴角含著笑意,似向人們傳達著智慧與慈悲的心境,而他朝下俯視的目光,恰恰與禮佛者的目光相接,令人敬而不懼,十分的可親。而那種完全是超然於物外的灑脫足以讓人們在塵世中充滿各種憂苦的心得到無限的慰籍。然而,當我們在今日拜謁這個龍門石窟時,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從心底悄然升起:到處都可以看到那些折頭斷肢的塑像。有的是經過這一千多年的自然變化而出現的改變;有的卻是人為的,是有些黑心人把這些佛像的當作值錢的古物而有意盜走的。

依據1996年的《洛陽市志.龍門石窟志》對被鑿流失的石窟造像進行了不完全統計:現在能尋到蹤跡的就有64件。其中北魏時代24件、隋代一件、唐代39件都是石窟鼎盛時代的作品。這些都流落到美國日本和其他歐洲一些國家。

那日,我看一些人在後來東山石窟「觀景臺」(隔著伊河可以看到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的上(新修的)巨大蓮花圖案上拍照,和那些從全國以至世界各地湧到這裡來的人們與四周那洞窟中那些殘缺不全佛的造像相比,心中真是有些喜憂參半。

此時一位導遊帶著一群人路過這裡,他一邊介紹石窟的歷史和現狀,一邊說:「為什麼中共的很多當政者都來過這裡,唯獨老毛沒來過?就是因為當時老毛被稱作‘紅太陽’,而這裡叫洛陽(落陽),老毛就是怕到這裡不吉利,而沒有來。」「看來老毛所倡導的無神論都是給別人聽的,而他自己還是蠻‘迷信’的。」人群中一位年輕人小聲嘟囔說。



責任編輯:姚馥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