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影響身體健康,沒有非得生病的老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曾建議一名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大哥,把住家搬到空氣比較好的地方去,有松杉柏檜的山上最好,或是空氣汙染沒那麼嚴重的鄉村也行。這位大哥堅決地搖搖頭說:「才不要,老人才不能住那麼偏僻,要住鬧區比較好。」
我問理由,本以為他是捨不得離開鄰居、朋友,沒料到他竟回答:「鬧區才有大醫院啊,以後定期拿藥方便。」
這位大哥其實身體還硬朗得很,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生活習慣就能恢復健康,還沒到需要天天使用藥物的地步,他卻已經在為老年生活「寫劇本」,計畫自己老了以後會生病,得時常進出醫院,也許還得請個人幫他拍痰、推輪椅到公園晒太陽等。
關心自身健康是種很好的態度,但搞錯了方向就傷腦筋,目標應該是預防疾病發生,不是預期疾病會發生;或擔憂自己可能生這個病生那個病的,要住在離醫院不遠的地方才有安全感。我向他說了個故事,希望他打消「老人一定會生病的」念頭,萬一真讓他「心想事成」那就麻煩了。
故事是這樣的: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J.Langer)曾和研究生設計了一個復古的「時空膠囊」,將一座古修道院布置成一九五九年的模樣,邀請八位老人家入住一週做為實驗組,聽五○年代流行的音樂、看那時候的電影與報章雜誌,把「美國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當成剛發生的新聞來討論,並且沒有人協助他們穿衣走路,他們要像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樣,自己打理生活。
另外八個老人為對照組,被心理學家要求得用懷舊的方式回憶與談論二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實驗結果,活在二十年前、心態年輕二十歲的實驗組老人,身體靈活度與智力測驗都有比較優異的成績,奇蹟似的,他們的聽力、記憶力、胃口、視力似乎也跟著回到過去,在旁人眼中,他們甚至「看起來更年輕」。
艾倫・蘭格的實驗,讓實驗組的老人家們驚訝地發現,原以為自己沒辦法打理的生活瑣事,其實有辦法做到嘛!艾倫・蘭格的諸多實驗都指向了這個結論——心態能影響身體健康。我覺得他做的實驗很棒,證明了只要心態保持自由開放,不去否定自己的潛能,那麼一切皆有可能。與其擔心生老病死,為自己的老年預先編排各種「悲慘的情節」,自己嚇自己,不如把頭腦省下來,來想想有沒有能讓身心靈都很健康的方法。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也做過一項長達數十年的老化研究。年輕受訪者若認為老人是無助的,對衰老抱持悲觀看法,認為步入老年後失能的機率很大,經過長期追蹤、統計,他們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是樂觀看待老化現象的人的兩倍,且對老化悲觀的受訪者,他們的壽命平均也比樂觀的那組受訪者少了七.五歲。看看西藏那些高齡,甚至活到百歲以上的喇嘛們,到老了都還能主持法會,轉山轉水轉佛塔,做大禮拜,誰說「老了一定會失能」呢?拜託,把這個念頭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