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的理財產品屬於影子銀行的範疇。(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2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銀行業的理財產品屬於影子銀行的範疇,近年來規模增長很快,快速膨脹且不受控的銀行理財是金融業的一大隱患,這也引發北京當局的高度關注。不過,金融機構為了保持其利潤增長,將用另外的產品進行替代。
中國金融業從業人士透露,理財產品簡單地說就是不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業務。每個銀行都有自已的資產負債表,上面列明存款和貸款各有多少,資產負債表的每個指標都必須在中國銀監會和央行限定的範圍內。而銀行理財產品則不同,其各項數據並不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所以銀行如何使用資金往往不會受到約束。
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規模近年來增長得很快,2012年銀行業理財產品餘額7.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了2016年快速增加到29.05萬億元,快速膨脹且不受控制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金融業的一大隱患。
正常來說,銀行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服務的金融機構,央行釋放出的資金理應都要進入實體經濟,但實際過程中資金往往會在金融機構之間轉圈子。例如,A銀行買B銀行的理財產品,B銀行買C銀行的理財產品,層層鏈條推高了資金的價格,這就是同業理財。
這也引發北京當局的高度關注,2017年末,中國金融監管的一行三會一局(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打破剛性兌付,進一步加強金融資管業務監管,防範金融風險。該文件無疑給銀行理財帶來巨大的衝擊。
招商銀行分析人員認為,在新規的影響下今年銀行理財市場將會迎來重大變化,未來理財收益完全與市場掛鉤,投資者需自擔風險。而如果兌付風險出現,任何金融機構將不會墊資,這意味著以前老百姓「閉著眼買銀行理財」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日前,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布了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用大量的數據解析了2017年銀行理財資金流向情況,包括資金的規模、資金的去向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是29.54萬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1.69%。銀行資金空轉情況也有所好轉。
不過,金融機構或要暗渡陳倉。一種新的銀行理財產品正吸引著投資者:結構性存款。所謂結構性存款,是運用利率、匯率產品與傳統的存款業務相結合的一種創新產品。結構性存款是銀行資產負債表內的業務。
據官媒2月18日報導,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嚴格來說,結構性存款其實不是存款,而是一種創新的理財產品,高收益正是它的特徵之一。通常它會嵌入一個衍生品的設計,比如在未來半年裡,設定一個黃金價格波動區間。半年以後,實際黃金價格正好達到那個區間,可以獲得一個比較高的收益,可能有5%,甚至更高。如果達不到這個區間,那可能只有1%,可能比存款還低。
目前,北京市內不少商業銀行都已將結構性存款列為2018年的重點產品推薦,從預期收益率上看,最高可以達到4.55%。而央行上海總部2017年信貸數據也顯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出現結構性存款火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