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辣椒?您對川菜瞭解多少?(圖)


川菜幾乎與辣椒畫上等號。
川菜幾乎與辣椒畫上等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原來,辣椒的出現,晚至明末清初。鄭和開通西洋水路以後,零星在南洋貿易的商人,帶回了罕見的辣椒(當時稱為番椒,或稱海椒),直到康乾盛世,交通路線更進一步開拓,自此往後,辣椒才有了固定數量與頻率的運輸管道:包括走水路經浙江入江南、走陸路經西北進陝西、從朝鮮輸入東北,由荷蘭引進臺灣。由此可見,不同於漢族文化是從中原向外擴散,辣椒反倒是由四面八方朝裡延伸。

辣椒從外國傳入中國 從湖南傳至貴州與四川

四面八方朝內陸的傳播,正好在湖南形成一個中心,兼之湖南的天時地利、居民性格,都適宜辣椒發展,於是湖南又成了一個中繼點,續向江西、湖北邁進,其中,貴州與四川儘管接觸辣椒更晚,卻與湖南同時普及;尤其在四川,雖於乾隆年間首見文獻記載,卻也在乾隆年間,就已經成為家家戶戶必備佐料。

川人胃口迅速「脫胎換骨」,實與兩次政策移民有關,元末與明末的戰亂讓巴蜀人口銳減,政府於是發布入蜀開墾減稅的方案鼓勵移民,因而如今高達八成的四川祖輩都來自他鄉異縣,尤以湖南貴州為多,連帶使得飲食習慣也一併帶入。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的俗諺也由此而來,讓人很難對三地的「嗜辣實力」一較高下。

另外一項讓辣椒迅速傳播的原因,與地形相關。四川恰恰位處高原與平原交接,在人口較少的清代以前,適宜發展放牧,以牛羊為主食,於是,需要大量花椒掩飾腥膻,花椒入菜的比例曾經高達六成。然而歷經康乾盛世,人口急速增長,因應此一轉變必須由放牧改為畜牧,甚至耕作。再加上明末傳入的馬鈴薯、蕃薯、玉米等穀類的種植、豬雞等等動物飼養取代放牧,少了牛羊,自然對於花椒也就不再那麼倚賴了,此時正好給了辣椒趁虛而入的機會。

然而,四川仍舊是保留花椒數一數二的地區,畢竟相較於早已全面改為農畜業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帶,巴蜀至少有半數以上的山坡地可放牧,因而還是保留了花椒調味。一般而言,湖南鮮辣、貴州酸辣、四川麻辣是大眾比較普遍的印象,原因即在於當其他各省都逐漸舍棄花椒的時候,唯有川人持續入菜。

當然,在傳播的過程當中,也難免會遇到「抵死不從」的頑固子弟。比如浙江與江蘇雖一江之隔,江蘇人偏偏對於辣椒不甚歡迎;廣東與台灣一海之隔,荷蘭人也始終無法叩關東南沿海。於是,如果要為辣椒畫一幅宛如大選的勢力版圖,四川、兩湖、貴州、雲南、陝西南部圍繞在長江中上游的省份屬於重辣區;黃河流域乃至東北、西北是微辣區;而江蘇沿著海岸線直達廣東,則是不辣區。

分析個中緣故,天氣是主要因素。學者認為,日照多寡、氣溫高低、濕度高低是影響胃口的主因:西北因為乾燥、中原因為日晒、南方因為溫暖,比較不需要驅寒祛濕效用的辣椒;相對地,長江中上游日照時間短、潮濕時間長,「蜀犬吠日」的四川人自然需要了。

四川人也愛吃甜食

那麼,左思、李白、蘇軾印象中的古老川菜,又是什麼樣子呢?儘管川菜號稱三椒三香三料、七滋八味九雜,各種滋味還可自行排列組合成不同複合味型(如咸鮮、魚香、家常、糊辣等等),但在辣椒進入長江上游以前,四川人反而是愛吃甜食的。

如今成都小吃,為數不少是不含辣椒的甜食,如甜水麵、賴湯圓、三合泥、三大炮、蒸蒸糕,數量甚至不比麻辣口味來得少。甚至看似紅油的鐘水餃,因為在醬油當中加入紅糖熬煮,實際上也是偏甜而非偏辣,這也是為何西湖會讓蘇軾流連忘返,除了景色絕美以外,蘇杭一帶嗜甜的風尚也很符合大文豪的胃口呢!



責任編輯:wendy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