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文苑】文史常識之四:淺談華夏文化與文明(圖)

作者:園丁 發表:2018-01-07 0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漢民族形成以後,華夏也是漢族的代詞。
在漢民族形成以後,華夏也是漢族的代名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接續:【園丁文苑】文史常識之三:西域三十六國的歸宿

前面已經講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今天說中國文化和文明的歷史。

中國文人喜歡用華夏這個詞來代表中國。據《維基百科》,華夏這個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mo),罔不率俾(bi)」。這裡的「蠻貊」二字是古代人對東方民族的稱呼,「罔」作沒有講,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我理解是說東方的華夏族人沒有不漂亮的。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孔穎達的上半句意思是說中國是禮儀之邦,稱夏,(夏字含有高雅之意),後半句是說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在秦以前,華夏是周王朝的代稱,凡是尊周禮,守義的諸侯國人都稱為華人,夏人。不尊周禮,不尊重周天子的諸侯國人稱為蠻夷戎狄。在歷史書上,華夏有稱為中華,中土,中國等。在漢民族形成以後,華夏也是漢族的代詞。

上古時期在黃河流域,有兩個原始部落漢,其首領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漢族是炎黃子孫。中國上古時期神話傳說有三皇五帝,這三皇五帝不是帝王,而是在人類尚未有文字記載時期,傳說中的對中華名族的產生,作出突出貢獻原始部落首領,後人把他們尊為神靈。三皇,是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少血。五帝說法不一,涉及到的除了前面三皇幾個人以外,還有女媧,高陽(顓項),金天(昊天)等。

作為一個民族,在秦朝華人稱為秦人,到漢朝才有「漢人」這個稱謂,意思是漢朝之人。漢朝這個國名來歷,是因為劉邦原來的封地在漢中盆地漢水邊,稱漢王,因而他稱帝后國名叫漢。至今在漢中仍有漢朝古蹟,《三國演義》裡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就發生在漢水邊。唐朝時,漢人被外國人稱為唐人。一直到19世紀,引入了「民族」這個詞彙,漢人才被稱為漢民族。現在漢族的含義是指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包括了中國大陸的漢人,也包括臺灣的漢人,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漢人。漢族佔世界總人口的20%,共有近14億人。漢人在中國大陸佔總人口的92%,在臺灣佔97%,在新加坡佔94%,在馬來西亞佔23.4%。現在漢人及其後裔已經遍佈全世界各地。

中國歷史從夏商周以來,漢人建立的國家,在中華大地上,從古到今從國的數量上看,是越來越少,從疆域上看卻是越來越大。在夏商時期,有三千多個諸侯國,到武王伐紂時,有一千七百多個,到春秋時期,有一千二百多個,到戰國時,就剩下了十多個國家。為什麼會越來越少?是因為相互兼併。兼併的結果,就是逐步趨向統一。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戰國時七雄混戰的局面。中國的王從此開始稱為皇帝。國家政權的更替,歷來叫做朝代變換。因為古人都信神,君主是天子。就是人們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化,服飾也跟著變化。但是秦朝只傳了三代皇帝,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秦末因胡亥皇帝不德政,就造成國力衰,農民起義,諸侯並起,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相互兼併,最後漢劉邦戰敗了楚霸王項羽,統一了天下,建立漢朝。漢以後的朝代更替,歷史演繹,我在前面談國家之興衰文章中,已經概括地說過了,在此就不再重複。

再說國家版圖,最初夏朝,商朝疆域東到大海,西到今陝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江南,但是不包括川,滇,黔,桂。周朝存在八百多年,最大版圖北到遼寧,西到甘肅渭河上游,西部到汾河流域,東到山東半島,南到漢水中游,東南到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秦朝版圖,除了繼承了西周時的疆域以外,還將四川,寧夏納入了版圖。讀者還記得《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嗎?四川就是被蜀國統一的。我在前面文章中已經說過,到漢朝,漢武帝擴拓疆域,將西域和朝鮮半島及四川等都已納入版圖,漢朝最盛時的版圖比秦朝時擴大了兩倍。唐朝的疆域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至玄闕州(今俄國岡斯安加拉河流域),西至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安史之亂以後,西域被吐蕃攻佔,在武則天篡權後,漠北又被突厥佔領。到晚唐時,唐朝疆土縮至漢地,但仍保持河套地區的疆域。我的前面文章中已經說過元帝國版圖和大清版圖,在此再擴充一些讀者應當知道的歷史事實,就是大清帝國的疆域變化。

元帝國版圖中的蒙古和庫頁島一帶,包括海參崴,在清朝時,還是在其版圖內的。清朝的版圖在乾隆皇帝時期最大,東北到與沙俄分界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東到庫頁島。北以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額爾古納河與沙俄分界。西北與藩屬國的分界線是薩彥嶺至巴爾喀什湖到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wu)兒帝國以喜馬拉雅山分界。正南到緬甸北部。東至太平洋與朝鮮日本為鄰。那時臺灣,澎湖,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南海諸島已經納入中國版圖。

但是,自從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際列強乘虛而入,紛紛來中國用武力威脅清政府與其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瓜分中國,致使中國版圖縮小。俄國在1958年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以後,佔據了外東北地區和庫頁島,海參崴,1881年《伊犁條約》後俄國又佔據了外西北地區,和清屬的中亞藩屬國。19世紀末俄英兩國又瓜分了帕米爾地區。中法戰爭以後,南部的安南,南掌兩個蕃薯國又被法國強佔。香港澳門也是在1840年以後被英國和葡萄牙佔據。1872年日本吞併了清的蕃薯國琉球,1895年《馬關條約》後日本又佔據了臺灣和澎湖列島。此外,還有旅順被沙俄佔,威海,廣州被英國佔,青島被德國佔。

另外一大塊領土也是沙俄給鼓搗出去的,就是外蒙古的「獨立」。1911年在沙俄策劃和支持下,蒙古王公,僧侶宣布「獨立」,隨後俄軍和外蒙的叛亂分子包圍了駐守庫倫(今烏蘭巴托)的清軍,將他們驅走後,沙俄扶植活佛當皇帝,宣佈成立大蒙古國。1912年俄國又與這個傀儡簽訂《俄蒙協約》,將蒙古變成了俄國殖民地。1917年蘇共奪取了政權,蘇聯也支持蒙古獨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蘇聯與當時中國的政府簽訂的協定,仍然承認外蒙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共建立政權以後也默認外蒙的「獨立」。到江澤民當政與俄國簽訂秘密協議,更是將相當於40個臺灣面積的國土,拱手讓給了俄國。

談到中華文化與文明,先要弄清這兩個詞的基本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外在表現。文化一詞最早始於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拉丁文是cultura animi意思是「靈魂的培養」。所謂文化,在漢語中就是人文教化的意思,請注意這裡含有的一個「教」字,就是傳授的意思。綜合上面兩種解釋,可以看出文化既存在於人的內心世界,又離不開外在的教育感化。廣義的文化範疇,就包括人類的文字,語言,建築,飲食,知識,技能,習俗,藝術等,所以有人定義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

今見《九評》編輯部又發表一本書,即《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在中國篇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源,此文告訴大家一個天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我的讀後感是,創世主及其眾神,在遠古時期和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的不同時期,以人身的形式下到人世間,身傳言教,把知識傳授給人,教化人,以培養人的靈魂,以使人類社會以道德為基礎,走向文明才是天意。

關於中國文字,我在《漢字趣談》文章中已經說了,漢文字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記錄和傳遞語言,交流思想觀念的符號,是人類社會交際的工具,中國的方塊字,是有深刻內涵的特殊文字。在此再補充幾句,就是不同歷史時期漢字形狀有變化,遠古時的是像形文字和甲骨文,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會製造使用金屬器皿和樂器,到商周漢字就有了鐘鼎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書同文軌同距」,統一了中國文字和交通道路標準,在漢字字體上出現了隸書。在漢朝以前使用篆刻字,當時的書也是竹簡,漢朝蔡倫發明瞭造紙技術,有了紙張做文字載體後,文字書寫更方便,漢字也就跟著演變簡化,於是使用毛筆和碳墨在紙上寫字,楷書在東漢時已經出現,漢以後隸書出現,還有草書,行書等字形字體。楷書也叫正書,楷即楷模之意。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兼有楷書易於辨認和草書便於書寫的優點,實用性強,是東漢人劉德升創造的,到魏晉時廣泛流行,例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用行書寫的。到了宋朝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以後,宋體字,仿宋體字,等線體字,美術字等就在宋以後的歷史過程創造出來。

做為文化載體的書籍印刷和裝訂質量水準也越來高。自漢到隋唐,這個時期的書主要是手寫,叫「寫本書」,代人抄書也是一種職業。到唐代貞觀年間,有了雕版印刷書。例如唐高宗時出的孔穎達《五經正義》就是木版刻印書。到宋代圖書刊刻業繁榮,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就是官刻鏤版印刷。自唐末五代到宋朝圖書才演變成冊葉制,即印一版生成一個印張葉,再將一葉一葉的單頁書紙裝訂成冊。在這以前紙寫書是卷軸制,也就是手寫的書是有個軸捲起來保存的。

漢人的語言比較複雜,因為漢人分布地域廣泛,漢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使用的官方語言不同。由於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不同,地勢阻礙,加上漢民族中包括有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加上人們生活習俗不同等因素,人們外出交際的地域有限,所以不同地域的居民,使用的方言有很大差異,既使秦始皇統一了漢文字,但是漢民族的語言難以統一。到現代社會中國,官方推行普通話已經幾十年,各地的方言也還繼續存在。(待續)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