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修心養性,戒除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才能夠少服藥物而使身體健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會患病的原因,是因為對他的心不加約束,過度放縱,與養生的樂趣相違背。用他的精神去追求機謀與巧詐,經常憂患於得失,過度勞累於繁雜瑣碎的禮節,用他的權勢地位去謀取財利,這四種心思沒有放下,心就要生病。過度勞累形體,脾氣暴躁使氣機逆亂,迎著風喝酒,過分喜歡吃辛辣味鹹的食物,肝就要生病。飲食沒有節制,進食太熱或太冷的食物,長時間坐著或躺著不起來,過度地飢餓或吃的過飽,脾就要生病。過度地大呼小叫,與人爭辯應答,說話不注意分寸,喜歡吃過度酸鹹的食物,肺就要生病。長時間坐在濕地上,硬撐著身體長途遠行,放縱慾望,勞累形體,使身體的精氣虧損,腎就要生病。這五臟的疾病既然已經發作了,身體就會未老先衰而瘦弱,即使沒有瘦弱也會生病,病一來就不輕,一旦加重就必死無疑。哎!這都是未加思考而咎由自取的啊!
現在既然已經生病才服藥治療,難道不是口渴了才去挖井解渴嗎!所以一定要謹慎於生活起居,戒除暴怒,少說話,內心清靜,少去謀求身外之物,將得失看得輕一些,把對外界的聲色慾望收斂起來,飲食有所節制,忌食肥膩厚味、燒烤、生冷的食物。凡吃飯不要一次吃太多,寧可少量多餐。吃飯時不要太急,太急會傷脾,應當細嚼慢嚥,吃的食物不要太熱、太冷,食物也不要太雜,太雜的話食物之間有可能性味相反,那麼脾胃就會難受!如果能如此謹慎,那麼所服的藥物自然有療效。如果仍任由自己率性而為,不戒守這些禁忌,那豈是只有藥效無法發揮,病情還會更加嚴重,所以不能不謹慎!
說明
《壽世青編》的作者在寫到服藥須知時,仍然很慈悲、苦口婆心地規勸世人要多注意修心養性,戒除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才是真正能夠達到少服藥物而身體健康的方法。
一般如果生病了,只是急著找醫師治療,而不去改變錯誤的生活飲食習慣,想要疾病痊癒,實在很難。以一般人常見的胃腸病為例,筆者臨床發現許多胃腸脹氣、胃酸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都有一個常見的飲食習慣:吃飯快,常不到十分鐘!這類患者常吃胃腸藥(無論是中藥或西藥),但卻多年不癒,反覆發作。其根本的問題在於個性急,沒有細嚼慢嚥,讓未咀嚼細爛的食物直接由胃來承受、磨化,難怪會得胃腸病!像這類的病情要改善是很簡單的,只要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五十次才吞下,這樣一餐吃飯的時間大約20〜30分鐘,胃的負擔減少了,胃病自然容易痊癒。但筆者也常遇到一些性急的患者說,每一口食物都咀嚼五十次是無法做到的,所以他們的胃病始終都無法痊癒。所以要改變一個人既有的習性是很難的!但改善不良習性的過程就是一個修心養性的過程,願意修養心性的人,確實病痛會較少,有病也會比較快痊癒。
另外,本篇文章也提到吃的食物不要太雜,太雜的話食物之間有可能性味相反,那麼脾胃就會難受。就這一點,讀者不妨從吃過大餐後胃腸的感覺來體會這個現象。一般人大概都會有一種感受,吃過大餐後,大部分的人胃腸都會不太舒服。除了飲食過量的因素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食物的種類太過雜亂。中醫認為藥食同源,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藥性,太複雜的食物會讓食物對身體的調理作用混亂失衡,反而沒有益處。所以我們常可以感覺到,越簡單的飲食,吃了胃腸會感到比較舒服。
所以,許多健康食品,常強調它有幾十種食物元素在裡面,並宣稱補充越多種類的食物,身體會比較健康!其實這只是從食物營養元素的觀點來看問題,認為補充越多營養元素,對身體越好,但卻沒有從「藥食同源」,食物藥性性味種類過多時,胃腸是否承受得了,胃腸能否吸收來看問題。要注意,任何食物儘管多營養,胃腸無法吸收,吃進去的食物反而變成毒藥,或者多了仍要耗費身體的能量來排出,這是沒有好處的!筆者建議平日的飲食,每餐食物的種類5〜6樣即可,三餐的食物都要有變化,飲食均衡,這樣就足夠了,不用再特別多花錢去買健康食品來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