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糖」無處不在 小心潛藏危機!(圖)


長期過量攝入糖分,會引發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慢性炎症,間接導致皮膚老化和癌症。
長期過量攝入糖分,會引發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慢性炎症,間接導致皮膚老化和癌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脫離了營養成分的添加糖,逐漸侵占著人類的飲食,侵蝕著健康。這個說法可不是危言聳聽,巧克力、含糖飲料、蛋糕、餅乾、冰淇淋等等美味的甜食,真是讓人忍不住誘惑,但有些人每天都一定要吃甜食,而且吃的很多,如果一天沒有吃會很想吃,而且出現嗜睡、疲倦、頭昏、頭痛、焦慮、煩躁等症狀,與吸毒的戒斷症狀相去無幾。

「添加糖」逐漸侵蝕我們的健康

專家們不輕易將糖稱為成癮藥物,因為它一直屬於人類正常飲食的一部分。牛奶、水果、蔬菜和穀物中都含有天然的糖分。然而,在天然食物中,糖分是和其他營養成分相互依存的,如各種抗氧化物、維他命B和鎂等營養元素,這些物質有助於減少糖可能引發的炎症和賀爾蒙失調。

而脫離了這些營養成分的「添加糖」,各種加工過的點心、餅乾和蛋糕。卻在逐漸侵占著人類的飲食,侵蝕著健康。

人工甜味劑暗藏危機

我們現在知道,糖比酒精、古柯鹼,甚至海洛因,更具強大的癮頭,這是已經過科學證明的: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比普通糖更容易上癮。

近年來,人們對糖的攝入量急遽增加。根據美國衛生服務部(HHS)數據,兩百年前,美國人平均每年吃糖2磅(約0.9kg);如今,每人每年糖的消耗量約為152磅(約69kg)!這個數字,令人震驚。

長期過量攝入糖分,會引發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慢性炎症,間接導致皮膚老化和癌症。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女性一天吃糖不能超過6匙(25g),男性不能超過9匙(36g)。然而,看看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零食飲品:一罐可樂含糖約10匙,一罐汽水含糖約11匙;一杯低脂酸奶含糖5.5匙……甚至喝一碗甜甜的早餐麥片,就可能喝進幾匙的糖。

人們普遍覺得,自己只是被甜食誘人的味道吸引,才會吃得多一些。然而一些研究指出,人們對糖的心理依賴程度,或可與對菸草和可卡因的依賴程度相比。

為何會對糖成癮

任何美食都能啟動腦中的快樂和獎賞機制,但是濃縮糖的效果更強烈。很多愛吃甜食的人覺得,吃糖能幫助舒壓、帶來精神上的快樂。

美國中部心臟研究所(Sain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心血管研究科學家迪尼科蘭頓尼奧(James DiNicolantonio)指出,糖會提升腦中的多巴胺水平,使人感覺愉悅。於是很多人不斷地吃甜食激發愉悅的感受,時間長了,不吃甜食就會覺得精神上難以滿足。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迪尼科蘭頓尼奧說。

而葡萄糖和果糖對人體的影響還有所不同。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研究顯示,吃果糖甚至難以消減飢餓。

研究人員請20名健康男性和女性喝加有純葡萄糖或純果糖的櫻桃汁。實驗結果顯示,在喝完葡萄糖飲料後,受試者的下丘腦——也就是刺激食慾的區域活動減緩,身體數據也表明接收到了攝入的卡路里,產生飽足感;而喝了果糖飲料的人,下丘腦繼續保持活躍,並且仍然感覺飢餓。

果糖更糟。它直接進入肝臟,在那裡開始製造脂肪,從而引發更多的胰島素阻抗,導致血液中慢性胰島素升高,驅動身體存儲所吃的一切,成為危險的腹部脂肪。你還會有脂肪肝,導致更多發炎。慢性發炎會造成體重增加和糖尿病。任何造成發炎的因素也會讓胰島素阻抗惡化。果糖的另一問題是,它不發送訊息回報大腦,告訴大腦一堆卡路里已經進入體內,也不降低飢餓素,一種控制食慾的賀爾蒙,當你吃真正食物的時候,飢餓素通常會降低。

如何戒掉糖癮

添加糖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然而,只要少吃加工甜食,少喝含糖飲料,避免從加工飲食中攝取過量糖分,就能大幅減少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在購買加工食品之前,應注意察看標籤上營養成分表中的糖含量,特別是飲料,即便沒有明顯甜味,卻往往含有過多的添加糖。另外,可多從水果和蔬菜等食物中攝取天然糖分。

營養健康專家迪基奧(Dan Defigio)曾幫助數千人克服對糖的依賴,他建議人們可以嘗試通過運動來減輕對糖的癮好。運動能提升人體的內啡肽水平,代替糖使人產生愉悅感,也能促進人體對胰島素的接收,有助於消除糖所引發的賀爾蒙失調。

糖(sugar)泛指各種可食用的帶有甜味的晶體,有甜味、短鏈、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許多會用在食品中。糖在有機化學中屬於醣類,由碳、氫及氧三種原子組成。單醣是結構較簡單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日常用的蔗糖則屬於雙醣,在人體中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其他的雙醣有麥芽糖及乳糖。較長鏈的糖稱為寡醣。有些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也有甜味,但不會歸類為糖,有些會用來代替食物中的糖,稱為甜味劑,一般俗稱代糖。

這些糖大部分是精煉後的產物,其種類主要由純度決定,如冰糖(99.9%)、白砂糖(99.5%)、紅糖(88%)。精煉度越高,裡面的養分(維生素與礦物質)就越少,所以講求養生的人會偏愛使用低精煉的紅糖。

果糖是甜度最高的天然糖,甜度比蔗糖高出50%以上。相較於蔗糖可以分解後直接利用,果糖卻會囤積於體內與肝臟,有造成痛風、脂肪肝與肥胖的風險,所以使用果糖必須格外注意用量。

淋滿楓糖的鬆餅糖分很高

楓糖是由楓樹汁液提煉而來,風味較特別,價格比蔗糖高上許多,熱量卻比蔗糖低。許多人號稱楓糖比較健康,卻吃了過量的楓糖,結果適得其反。

蜂蜜是蜜蜂採集的花蜜,經過蜜蜂轉化的甜味食品(含有蜜蜂的口水)。蜂蜜的熱量介於蔗糖與楓糖之間,裡面含有複雜的養分與胺基酸,各地的蜂蜜風味都不盡相同。

最後是高果糖糖漿,高果糖糖漿由玉米澱粉中提煉而來,經過複雜的程序處理,原料的養分幾乎完全消失,健康風險也比蔗糖高。由於成本低廉,高果糖糖漿是許多食品企業的最愛。

無論是哪種糖分,都該注意用量。

糖精與阿斯巴甜

糖精是具有甜味的食品添加劑,適量添加不會危害健康,部分天然糖精(如木糖醇)令消費者趨之若鶩。糖精最大的優點是甜味高(超過蔗糖300倍以上)且沒有卡路里,缺點是有輕微的苦澀味。

不過有一種糖精「阿斯巴甜」需要格外注意。阿斯巴甜是普遍的蔗糖替代品,光是在美國每年就有超過10億美金的商機,經常用於口香糖與碳酸飲料。人體代謝阿斯巴甜會產生苯丙胺酸,而苯丙酮尿症無法代謝苯丙胺酸,所以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通常會加註「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

要留意的是,有毒的甲醇同樣是阿斯巴甜的代謝物之一,而阿斯巴甜在86度的高溫下會釋出甲醇。波斯灣戰爭時期的美國士兵就曾經因為喝了高溫下的無糖可樂,導致輕微的甲醇中毒。阿斯巴甜還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癌疑慮,某些研究指出阿斯巴甜可能導致淋巴癌,以及對腦部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發現食物含有阿斯巴甜,建議先考慮一下再決定是否要食用。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

小於55屬於低GI,55至69屬於中GI,70以上屬於高GI。

升糖指數問世於1981年,其定義如下:某種食物於標準定量下(通常是50公克),進入體內2小時後血液中的葡萄糖量。GI高的食物消化速度較快,血糖會迅速衝高,不易產生飽足感,如含糖飲料或吐司。升糖指數低的食物消化緩慢,可以提供飽足感,如蔬菜與肉類。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以升糖指數來劃分食物類別,作為選擇食物的參考。

一般而言,低GI的食物比較有益健康,不過並非絕對。比方說肉類食物的GI很低,多吃卻會讓膽固醇上升;胡蘿蔔屬於高GI食物,碳水化合物比例卻只有5%,光吃胡蘿蔔絕對無法應付人體所需。GI還會受到烹飪方式影響,煮爛的食物比較容易吸收,GI會比沒煮爛來得高。

由於GI的例外實在太多,因此比較適合用來做學術分析,不適合拿來規劃飲食。

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GL)

小於10屬於低GL,11至19屬於中GL,20以上屬於高GL。

為了提升升糖指數的實用性,美國哈佛的學者提出升糖負荷的概念:將食物的升糖指數乘以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再除以100,結果就是其升糖負荷。舉例來說,煮熟的胡蘿蔔與玉米片的GI同樣是85,GL分別是4與70。換句話說,玉米片讓血糖上升的程度是胡蘿蔔的70/4=17.5倍;吃胡蘿蔔對血糖影響甚微,吃玉米片會讓血糖狂飆。

西瓜的GI為72(高),但是GL為4(低),屬於安全的食物。

食物的GL值比GI值更適合當成選擇食物的參考,以GL低於10的食物為首選,GL超過20的食物則少碰為妙。舉例來說,番茄汁的GL為4,鳳梨汁則是16,想維持身材建議選番茄汁;低脂優格的GL為2,芬達卻是23!滿足口腹之欲的代價可是很高的,想清楚再吃吧!

學習正確吃糖

原始人幾乎沒有糖可以吃,近代人吃的糖屬於非精緻糖,糖分並沒有造成特別的威脅。然而到了現在,含糖食品已經多到氾濫的程度,讓我們暴露在慢性疾病、肥胖,甚至是老化的風險下。糖分的濫用已經成為新的危機,開始威脅人類的文明,我們應該要正視這個議題,選擇好的糖分並控制用量。

工作之餘吃零嘴解饞,喝珍奶甜蜜又滿足,吃大碗飯祭五臟廟,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現代社會卻製造出太多甜食,讓我們暴露在糖分的風險下,輕則降低生活品質,重則帶來慢性疾病,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澱粉也是糖分

餅乾本身是糖,上面的巧克力也含糖,好甜!

許多人聲稱自己很少吃糖,體重卻怎麼樣也降不下來,其原因可能和吃太多澱粉有關。臺灣以米麵為主食,而米麵的本質為澱粉。其他的點心如麵包、義大利麵、蛋糕、餅乾與炸的零食則是加了糖的澱粉。澱粉本質上屬於多糖,熱量頗高,吃下去發胖一點也不意外。

舉例來說,早餐是麵包,中餐是炒飯,晚餐是義大利麵。這些食物幾乎都是澱粉與油脂,蛋白質或蔬菜完全不足。如果沒有額外攝取其他養分,長久下來就是營養不良加肥胖。義大利麵是澱粉食品,番茄醬含很多糖,吃下去血糖激增。

至於外國也有類似的狀況。早期學者認為膽固醇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便建議少吃含脂肪的食物,多吃穀物或玉米等澱粉食物,使得糖分攝取量激增,體內糖分代謝失調,多出來的糖分變成脂肪囤積在體內,反而增加肥胖人口,甚至帶動第二型糖尿病的流行。

第二型糖尿病是最普遍的糖尿病,其比例高達九成以上,幾乎都是吃太多糖分所導致。

小心看不見的糖分

我們再怎麼小心,或多或少還是會吃到糖分,這些可能就是發胖與否的關鍵。市面上的番茄醬就是一例,這些番茄醬添加了大量糖分,占總熱量的比例高達80%!搞不清楚是在吃番茄還是在吃糖,灑滿番茄醬的義大利麵就等於是加鹽的甜食。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烤肉醬、早餐穀片、沙拉醬、即溶紅茶(糖分比例高達95%),全部是暗藏大量糖分的食品。小孩子愛吃的軟糖也充滿糖分,就算去除外表的砂糖與內含的蔗糖糖漿,本身的玉米澱粉與膠質同樣是糖,裡裡外外都是糖!

為了控制糖分的攝取,選購食物時記得將成分表看過一遍(尤其是具鹹味的食物),謹慎控制使用的分量與比例,別讓自己吃了糖卻渾然不自覺。

多攝取好的碳水化合物

雜糧麵包屬於優質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又叫做糖類化合物,分成單醣類(葡萄糖、果糖)、雙醣類(蔗糖、乳糖)與多醣類(澱粉)三種。單醣類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讓血糖瞬間飆高,卻無法帶來飽足感。多醣類必須花時間分解,能夠抑制血糖的上升,並提供飽足感,我們吃的雜糧就屬於這種碳水化合物。

單醣類與雙醣類被歸類為不好的碳水化合物,市面上甜食所添加的糖分全部屬於單醣類與雙醣類,它們有濃烈的甜味,可以迅速滿足消費者的味蕾。相對地,這種糖分無法提供飽足感,又缺乏營養價值。廠商對此心知肚明,可是既然消費者愛吃,廠商便從善如流,市面上才會有這麼多含糖食品。

糖分吃太多會上癮

法國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小白鼠從糖與海洛因之間擇一,結果選擇糖的老鼠較多。後來改挑一群海洛因成癮的老鼠來做相同實驗,仍舊有老鼠選擇糖。美國大學也做過類似的實驗,每天讓老鼠喝糖水,一個月後這些老鼠全部糖上癮,甚至要喝兩倍的量才會滿足。這些實驗證明糖具有成癮性,效果不輸毒品。某些學者則是指出,糖是世界上最氾濫的合法毒藥。

哈佛醫學院亦發表了健康飲食餐盤指引,當中明確表示,應避免含糖之飲料,限制糖的攝取。因為糖為熱量的主要來源,而且通常營養價值很低。

在二十世紀後期開始質疑高糖分(特別是精製糖分)的飲食到底對人類是否有益。食糖已確定和肥胖有關,也懷疑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癡呆、黃斑變性及蛀牙有關。許多研究都試著找出其中的關係,但結果各有不同,原因是很難找到完全不攝取糖,或是幾乎不攝取糖的控制組族群。



責任編輯:心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