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的央企、國企債務違約凸顯中國債務危機。(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7年11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近期,中國大陸地方國企丹東港集團的一紙債券違約公告引發關注,該集團的巨額銀行貸款違約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債務違約風險已經逐漸蔓延,接二連三的央企、國企債務違約凸顯中國面臨一場債務危機。
中國遼寧省東部的大型港口運營企業丹東港集團發布公告稱,由於公司有息債務負擔重,短期支付壓力較大,「14丹東港MTN001」因未能按期兌付本金,出現了實質性違約,違約金額為10億元(人民幣,下同)。
據估算,假設丹東港集團所有這些貸款立即劃歸不良貸款,則相關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將因此平均上升2個基點,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將比三季度財報所示水平下降4個百分點。
上述相關銀行分別是華夏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而根據丹東港集團2017年年中財務報告,截至今年6月30日,其共獲得包括這7家銀行在內,共計15家銀行的貸款授信。授信額度累計達346億元,其中210億元已被使用。
截至2017年6月末,丹東港有息債務總餘額371億元,其中一年以內到期的有息債務為170.9億元。業內人士認為,一旦該集團的債券發生交叉違約,違約影響或波及上述各大銀行。
追溯丹東港集團2016年財務報告可以發現,從2016年起該公司的債券募集資金用途情況均明確為用於償還公司債務,屬於典型的「拆東牆補西牆」,即借新債去償還舊債。
債務違約的風險已經從資金實力較弱的民企蔓延至國企,接二連三的央企、地方國企債務違約凸顯中國面臨一場債務危機。尤其國企進入了「借債、還債、借更多的債、還更多債」以維持運營的惡性循環,債務違約風險激增,違約後如何處置成為一個難題。例如,自去年3月以來,東北特鋼集團10次違約、未能償還總計71億元的企業債,導致這家企業的1911名債權人和它打了一年的官司。
在業內人士看來,央企和地方國企或將成為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眾多的金融機構將接連「踩雷」。今年5月,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公司(Moody’s)近20年來首次下調了中國的信用評級。穆迪表示,降級反映穆迪對未來中期中國償還債務實力削弱的預期,表現在債務佔經濟比例的快速上升和經濟增速的放緩。
北京長江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李學楠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債臺高筑部分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經濟刺激,當時八成左右的投資都是由國企和央企完成的,且這些項目大多通過信貸的擴張進行。
中共政府向金融體系釋放的流動性令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相形見絀,自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已超過了世界其它地區之和,截至10月末,中國廣義貨幣餘額高達165.34萬億元。儘管美國的經濟體量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的貨幣流通量比美國還多出了70%。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性將會持續下降。穆迪公司宏觀經濟理事會主席艾琳娜·達格爾(Elena Duggar)表示,按照目前的模式,如果中國要把經濟增速維持在6-6.5%的範圍裡,那麼再過三到四年,中國債務佔GDP的比例就會超過全球任何經濟體。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看中國首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