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芝(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11月15日訊】因深陷寶馬案和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買官賣官案,曾轟動一時的黑龍江省前政協主席韓桂芝,2005年12月15日被判死緩。其貪腐內幕日前再被媒體翻炒。
據官方此前通報,原中共黑龍江省政協主席韓桂芝,1993年至2003年,利用擔任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職務便利,先後為63人在職務晉升、調整等方面謀取利益,收受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700多萬元。
中共《檢察風雲雜誌》報導,韓案源於一個查處嫖娼小案引爆。2000年4月5日半夜時分,哈爾濱市南崗公安分局在東海龍宮洗浴中心抓嫖,被該中心總經理劉金龍率眾毆打並搶奪槍支。劉金龍及其兄、黑龍江志誠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劉濱龍隨後被審查。從中,查到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主管信貸副行長丁志國曾收受牡丹江製藥廠負責人苗勝國賄賂。而苗勝國又供出時任牡丹江市副市長的馬德。馬德因協調苗獲得農行貸款,獲送5000美元,後苗為辦事,再次送馬德10萬元人民幣。
黑龍江省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買官賣官一案當年轟動一時。據黑龍江省紀委披露,從1995年至2002年4月,馬德利用手中職權,先後收受多人巨額賄賂、買官賣官。
其中,從1991年至1999年期間,韓桂芝由組織部副部長升任部長,直接掌控全省主要人事布局。馬德供稱自己為了當上綏化市市委書記,曾給時任組織部長的韓桂芝送去八十萬元人民幣。
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年底,光大銀行哈爾濱分行副行長、韓桂芝的大兒子陳泓播因為收受巨額回扣被檢察機關拘捕。陳泓播供稱,其母親的確曾收受馬德的一筆巨款。這筆錢由韓桂芝的妹妹代為保管,馬德出事之後,韓桂芝令其妹妹將存單銷毀。
韓桂芝1943年出生於哈爾濱,畢業於東北林學院林業機械專業,早年就職於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勞動局、大興安嶺林管局。1988年,韓以大興安嶺林管局副局長(副地級)身份調回省城任黑龍江省監察廳副廳長,三年後進入省委組織部任副部長。1991年起,歷經四任省委書記,韓桂芝屢獲升遷,歷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兼省直機關工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省委黨校校長;2002年1月起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省委黨校校長;2003年再次當選為省政協主席,是中共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據報,韓桂芝不斷高升後,經常訓斥下屬,只穿高檔名牌服裝,待人接物狂傲無忌。甚至在哈爾濱市最有名的花園賓館包場游泳、按摩。有一次因為工作人員沒有及時請離游泳客人,韓桂芝大鬧賓館康樂中心。
1997年韓桂芝升任省委副書記。為了擴張勢力,她使出各種手段拉攏各地市的一二把手,結成「兄弟幫」。原綏化市委書記馬德就是韓桂芝的小兄弟。
出產黃金的礦產大市雞西,市長丁乃今被韓桂芝公開點名批評,丁乃今就先後進貢韓桂芝11萬元人民幣。韓桂芝於是鼎力相助,丁乃今獲提升為雞西市委書記。當年黑龍江省地方稅務局長張心願,先後孝敬韓桂芝共計人民幣12萬元、美元5000元,然後官運一路綠燈,直到跟著她受審被判處死緩。
據悉,黑龍江省提拔副廳級以上幹部,首先由韓桂芝操刀初選,然後名單提交省委常委會討論通過。韓的初選人選從來沒有被否定過。她還通過兩個兒子、妹妹、親信向她的初選對象放風,既要收服他們的心,還要收來他們的錢。
韓桂芝出國考察前一定要四處放風要收錢。某市領導聽聞韓桂芝要赴西歐考察,馬上提款,親自駕車趕到哈爾濱,給韓桂芝奉上厚厚的信封,但結果韓桂芝出國只要美元,各地市、各廳局有關領導後來自然都要孝敬韓桂芝美元。
據說,韓桂芝的兩個兒子陳泓播和陳泓濤,哈爾濱人背後叫他們「大播小濤」。韓桂芝親手安排陳泓播到光大銀行黑龍江分行工作,後任副行長,生活無度揮霍。
韓桂芝賣官生意興隆,她把三妹韓玉芝叫來做她賣官進賬的大管家。賣官價碼初始10萬元,後來漲價到50萬,到2003年已經漲到80萬元。
香港《前哨》雜誌2004年8月曾報導,2003年馬德案發後,開始牽扯到韓桂芝。2004年1月22日(農曆除夕)下午,韓桂芝的大兒子、黑龍江省光大銀行副行長陳泓播被中紀委來人從家中帶走。2月20日,中紀委來人將韓桂芝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高幹病房帶走。三天後,當局正式通知韓桂芝被立案審查。隨後,韓的二兒子和兩個兒媳,以及韓的妹妹,均被「雙規」。
2004年6月,在黑龍江省政協九屆七次常委會上,韓桂芝被免省政協主席職務。11月,韓桂芝被開除中共黨籍和公職,移送司法機關處理。2005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以受賄罪判處韓桂芝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責任編輯:司徒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