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天資過人卻早逝 佛道經歷豐碩令人驚(組圖)

古代詩人王勃的修煉故事

作者:梅松鶴 發表:2017-10-17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王勃天資過人卻早逝佛道經歷豐碩令人驚
王勃天資不凡,可惜卻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因為修道又修佛而異常豐饒。(看中國合成圖)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初唐四傑之首果真不凡

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王勃出生於世代官宦的詩書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戶書左和蜀王侍讀等官,後來退官居家,專門在龍門講學著書。其著作有《元經》和《中說》,為當時儒士所稱道。其父福峙,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縣令、齊州長史等官,晚年開始對玄學(即修煉)有了興趣[1][2]。

自幼天資過人卻早逝

王勃天生聰穎,悟性過人,是個早熟的神童[1]。他六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九歲時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便能指出書中的過失[3];十歲時以一個月的時間竟能通讀六經而無一點障礙,連他的朋友、同樣是神童出身的楊炯都認為他的知識是先天帶來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1]。十四歲時,以神童而被舉薦,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職;十六歲那年,沛王把他召去當沛府修撰,對他很是愛重;十八歲那年,由於當時盛行鬥雞,各個王爺之間的鬥雞更是熱鬧非凡,王勃開玩笑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聲討英王的雞」),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3]。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遊,「遠遊江漢,登降岷峨」,得到山川靈氣的陶冶啟悟,在詩文上進步神速,「神機若助,日新其業」,每寫一篇文章都令人驚嘆讚賞,特別是《益州夫子廟碑》,被認為「宏偉絕人,稀代為寶」[1]。

後來他又被啟用為官,但因殺一犯罪的官奴而險些自己丟了性命,連累他父親也貶官[2]。以後他棄官在家,一心著書[1]。當他27歲時(虛歲28歲),去交趾探望父親,「渡海溺水,驚悸而卒」[4]。

一生短暫卻豐碩多變

王勃的一生是短暫的,只活了27歲,但同時又是富於變化的、豐富的一生。他在二十七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並不比一個活了80歲的人少。作為一個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齡人、甚至超過博學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們把他想像成一個活了81歲的人,只不過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經歷和作過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這樣再去觀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

他的超常的才華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個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來知道他的人始終惋惜、遺憾並感嘆不已。不過,我們如果從修煉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覺得自然得多、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因為任何一個修煉人的一生,總是按照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修煉道路來安排的,歷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輕就以「死亡」的形式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短暫多變的一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修煉人的、和他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的一條修煉的道路。

具孝心而為神醫之徒

王勃從小就是個有孝心的孩子。父親對他很慈愛,並經常教導他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他便牢記心頭,暗中到處查訪良醫,希望學一手好醫道,作個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當他才11、12歲時,便令人驚訝地碰到一個遠遠超過他期望的絕好機會:在長安遇到了曹夫子

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稱是京都的人。他能像扁鵲那樣從遠處觀望人的氣色,清楚地透視人的五臟六腑;還能像華佗那樣作開胸洗腸一類的大手術。根據他收王勃為徒後講述自己的師承,他實際上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直系傳人。該書是上古秘籍,由歧伯傳給黃帝;黃帝往下傳時又經過了五十三個傳人才傳到曹夫子手中。在這五十三個傳人中,就有第三十六個傳人扁鵲,並由他首次釐定了原書章句;還有第四十六個傳人華佗。

曹夫子雖然醫術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和王勃見面時輕輕地拍了他一下並說道,「無欲也」。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誠心作他的徒弟。這件事情家裡的親人也沒讓知道。

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還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匱」等等,一共學了十五個月。分手時他對王勃說,「陰陽之道不能隨便向人講,針灸技藝不可隨便傳授給別人;不要得意忘形地顯示自己,應當不露聲色地自我提高」。王勃遵照師訓,自己悄悄地又學了五年,終於「有升堂睹奧之心」,最後「鑽仰太虛,導引元氣」,覺得自己身體中的污穢全都沒有了,內精澄明,因此產生了放棄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願望[10]。

崇尚神仙生活棄世間執著

有了上述六年多的由醫入道的修為,可能是因為修出了內視臟腑的功能,王勃開始覺得「人間齷齪」、世人不潔[12][14],因而產生了厭世離俗的情緒[17][18],聲稱「已厭人間」[19],嚮往幽居避世的修道生活[6][14]。加上有時修道的朋友來講一些神奇的故事[5],有時自己也夢中與仙人同遊[6],愈發增加了對去俗離塵、沐浴煙霞的神仙生活的嚮往[14][17];當時的道士又喜歡服食「石髓」,認為吃了可以幫助飛升,也弄得他心裡癢癢的[8]。

王勃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現實生活是有矛盾的。他在20歲時寫的《遊山廟序》中說,自己常學仙經、博涉道記,但事奉尊長和親人就必須要去求衣食,而作官又會被名利所累,最後把真性和先天的根基毀在常人社會中[16]。但他畢竟是個道心堅定的人,相信自己「自得會仙家」[9],下定決心「清貞靜一,保其道」,不顧世間得失「抱直方而守道」,直到「安真抱朴…全忠履道」[19][21],因為他已經認識到「夫神明所貴者,道也」,「道」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所寶貴和追求的[20],並且深深地感到「道」是高不可測的[23]。以他20歲左右的年齡,加上才華出眾,正是搏取功名、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他卻看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認為修道是「上策」而「圖富貴」是「下策」[28]。如果一個人年事稍長,經過了許多生活的坎坷和搓磨後回心向道,那是一件自然而不太難的事,但一個風華正茂的大才子要放下世間得失而堅心於道,實在是極其難得的。

推崇儒道知真性

王勃曾說自己「最初是學的周禮,偶然也喜歡讀儒家的東西,後來讀了道家的書才感到與自己的真性吻合了」[19]。他在《益州夫子廟碑》中對於孔子的稱讚是耐人尋味的:「聖人之設教也,……成變化而行鬼神,觀陰陽而倚天地,……索眾妙於重玄,篡群徽於太素。」又引《易經》說:「聖人以神道設教而萬物服焉」[24]。他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把孔子往上拉,而後世、特別是宋代以後的「大儒」們都是站在儒家低層的理上把孔子向下扯。然而,後世的人大都認為這些「大儒」們是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博大思想!

曹夫子向王勃授業時最先給他講《周易章句》,因此他對周易熟而且精,包括算卦、推算萬年曆等當時一般人覺得很難的東西他都很在行。他甚至還推算過一本《大唐千歲歷》,為唐朝的人準備好了一千年可用的曆書[2]。但這些東西既沒有使他對道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也沒有使他的修煉向前推進一步。他對道的深一層認識是從與常人相反的方向去應用《易經》之理而得到的,而且這一個認識上的飛躍,也像他碰到曹夫子一樣的來自一個令人驚異的天外奇緣。

鑽研《周易》悟道學

就在他刻苦鑽研《周易》那一段時間裡,有天晚上他作了一個夢,夢見孔子來對他說,「易有太極,子其勉之」。他醒來後反覆琢磨,終於想清了是怎麼回事,寫出了多篇對《周易》有創見性發揮的文章。他曾經寫過五卷《周易發揮》以及《次論》等多部著作,後來都散失了。但他這一次認識上的飛躍,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現存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一點痕跡來。

他在《八卦卜大演論》中曾說,「當你沒有了思慮、沒有了對任何東西的喜好時,你離太極的境界就已經不遠了;一切可以看到的東西都來自兩儀,當你把這些可見之物都忘得乾乾淨淨時,那就是太極」[22]。讀過《周易》的人誰不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呢?但一般人都是順著這個「生發」的路子往下走,直到把六十四卦弄得爛熟,再把它用到常人事務中去:常人總是重「物」重「用」的;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朴散之則為器」;但修煉人要「返樸歸真」,放棄「物」和「用」,因此要反過來從世間萬象中回到六十四卦,再從六十四卦回到四象、兩儀而太極,太極就是「有」、就是「一」,也就是「朴」。

這個過程正好應了張三丰傳道的「瘋話」:「正則凡,逆則仙,只要顛倒顛」。而在一千多年前,王勃這個20歲左右的年輕人就對「道」、特別是對「易」有如此超常的認識,這真要讓其後迄今的許多修道人慚愧莫名了。

王勃天資過人卻早逝佛道經歷豐碩令人驚
滕王閣下的王勃雕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堅定道家修煉亦潛心修佛

王勃的修煉道路到此應該是很確定的了:由醫而入道,由易而提高;又都是超凡入聖的人在親自指導或者夢中點化,並且已經修到看淡紅塵、放下名利、守道不移的地步。他毫無疑問地應該是一個道家的修煉人了。然而,他偏偏在「一而再」地讓我們驚訝之後,又「再而三」地讓我們再驚訝一回:他又全心全意地修起佛來了!

但這回不像前兩次,促使他修佛的突發性機緣沒有被後人記錄下來。由於他的著作絕大部份已經散失,現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經是明代崇禎皇帝庚辰年間刻「初唐四傑」著作時,根據後人收集到的一點斷簡殘篇湊合而成的結果,因此我們無法知道他決心修佛始自何時。但根據《王子安集》,我們至少知道他20歲時還沒有決心修佛[16][28]。所以他正式開始修佛大概是在20歲以後、27歲以前的某個時候。

在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廟碑》外,其餘九篇全是為佛寺寫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後兩篇則是《釋迦如來成道記》和《釋迦佛賦》。《釋迦如來成道記》是一篇很長的賦體文,講述釋迦牟尼佛發心修道和最後成道的經過。由於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專門詞語,一般人很難看懂,所以有名的錢塘慧悟大師專門為它寫了詳細的註解;原文加上註解一共二十六頁[26]。

《釋迦佛賦》是一篇讚頌釋迦牟尼佛的短賦,它的最後兩句「我今回向菩薩,一心歸命圓寂」正是王勃決心修佛的誓言[27]。在慧悟大師為《釋迦如來成道記》寫的註解中,還提到王勃的《釋迦畫像記》和《維摩畫像碑》也是當時「盛行於世」的名篇,但現在的書中都沒有。另外,王勃還為《四分律宗記》寫過序文[13]。該書是講佛家八正道的,全書共有幾十萬字。

參考文獻

[1](唐)楊炯:《唐王子安集舊序》,卷首;(書名見最後)。

[2](後晉)劉昫:《王勃傳》,附錄。

[3](宋)宋祁:《王勃傳》,附錄。

[4]「詩人年表」,《唐詩鑑賞詞典》。

[5]《懷仙(並序)》,卷二。

[6]《忽夢遊仙》:「流俗非我鄉,何當釋塵昧」,卷二。

[7]《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卷三。

[8]《秋日仙遊觀贈道士》:「待余逢石髓,從爾命飛鴻」,卷三。

[9]《贈李十四(四首)》(其二):「平生詩與酒,自得會仙家」,卷三。

[10]《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卷四。

[11]《續書序》,卷四。

[12]《山亭思友人序》:「高枕百年,見生靈之齷齪」,卷四。

[13]《四分律宗記序》,卷四。

[14]《秋日游蓮池序》:「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庶俗紛紜,得英奇者何有?煙霞召我,相望道術之門」,卷五。

[15]《滕王閣詩序》:「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卷五。

[16]《遊山廟序》,卷五。

[17]《仲氏宅宴序》:「僕不幸,在流俗而嗜煙霞」,卷六。

[18]《餞宇文明序》:「群公之好善,下官之惡俗」,卷七。

[19]《秋晚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早師周禮,偶愛儒宗,晚讀老莊,動諧真性」;「已厭人間」;「安真抱朴…全忠履道」,卷七。

[20]《秋夜於綿州群官席別薛昇華序》:「夫神明所貴者,道也」,卷七。

[21]《平台秘略論十首》貞修(二):「抱直方而守道」,「清貞靜一,保其道」,卷十。

[22]《八卦卜大演論》:「無思無好,則太極未嘗遠也。見之則兩儀,忘之則太極」;「非聖人之書則不讀也,非聖人之言則不取也」,卷十。

[23]《平台秘略贊》貞修第二:「道契玄極」,卷十二。

[24]《益州夫子廟碑》,卷十三。

[25]《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卷十三。

[26]《釋迦如來成道記》,錢塘慧悟大師註解,附錄。

[27]《釋迦佛賦》:「我今回向菩薩,一心歸命圓寂」,附錄。

[28]《遺事》(述懷擬古詩):「僕生二十祀,有志十數年。下策圖富貴,上策懷神仙。」附錄。

本文所引詩文,除已注書名者外,可參《王子安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責任編輯:輕描淡寫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